成语拼音:jiā sàn rén wáng
成语解释:同“家破人亡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华阳散人《鸳鸯针》第四回:“谋为举人急些也罢,若进士就迟一科也得,何必恁急急倾一家、补一家的?萧掌科被他弄得家散人亡,我却比他还便宜两个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处境等
繁体字形:家散人亡
英文翻译:family ruined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亡:[wáng]1.逃:逃亡。流亡。2.失去:亡佚。亡羊补牢。3.死:伤亡。死亡。4.灭:灭亡。亡国奴。救亡。兴亡。[wú]古同“无”,没有。
提到“家散人亡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它听起来有些沉重。其实,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家庭破裂、亲人离散甚至死亡的极端情况。比如:“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,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家散人亡。”这样的例子虽然极端,但能直观地传递成语的悲剧色彩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古人会用这么悲凉的成语?”其实,这类成语更多是作为警示。比如在传统戏曲中,主角因贪婪或固执导致“家散人亡”,故事往往接着出现悔悟或转机——这说明成语的深层含义不仅是描述灾难,更是提醒人们珍惜当下。
再举个现代的例子:“老王沉迷赌博欠下巨债,最后闹得家散人亡。”这里的用法就不仅仅是描述结果,更隐含着对错误行为的批评。值得注意的是,成语中的“人亡”未必指真实的死亡,也可能比喻家庭成员关系的彻底破裂。
有人会疑惑:“这种悲剧性成语还有使用价值吗?”我的观点是,正因为它的冲击力强,反而能在特定场景中发挥警示作用。比如在劝诫他人重视家庭时,用“别等到家散人亡才后悔”会比普通说教更有力度。当然,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对正在经历困难的人造成二次伤害。
换个角度看,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中国人对家庭完整性的重视。在当代社会,虽然家庭结构变得更加多元,但“家散人亡”依然能引发共鸣。比如在讨论留守儿童问题时,有人会感叹:“父母长期在外,孩子缺乏关爱,这种精神层面的‘家散人亡’更值得警惕。”
最后想说的是,语言就像一面镜子,既照见过去,也映出现实。当我们使用“家散人亡”时,不必只停留在字面意义的悲情里。不妨把它看作一剂“语言疫苗”,提醒我们在现实中主动维系家庭温暖,创造更多“家和万事兴”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