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én
  • wáng
  • zhè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én wáng zhèng xī

成语解释:亡:失去,死亡;息:废,灭。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死了,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其人存,则其政举;其人亡,则其政息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、补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人亡政息

英文翻译:when a man dies his administration will be cast away

人亡政息的意思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亡:[wáng]1.逃:逃亡。流亡。2.失去:亡佚。亡羊补牢。3.死:伤亡。死亡。4.灭:灭亡。亡国奴。救亡。兴亡。[wú]古同“”,没有。

政:1.政治:政纲。政工人员。2.政府:党政军民。3.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:财政。邮政。4.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:家政。校政。

息:1.呼吸时进出的气:喘息。鼻息。一息尚存,此志不懈。2.消息:信息。3.停止:息怒。息兵。自强不息。偃旗息鼓。生命不息,战斗不止。4.休息:歇息。作息时间表。5.滋生;繁殖:蕃息。生息。6.利钱;利息:年息。月息。还本付息。7.指子女:子息。8.姓。

成语评论

人亡政息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人去世了,政策也就停了”。它常被用来形容某些政策或制度过度依赖某个关键人物,一旦这个人离开,事情就难以延续。比如,某位村支书推动垃圾分类多年,效果显著,但他退休后,新上任的干部对这事不重视,结果垃圾分类项目逐渐荒废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人亡政息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政策会跟着人走?核心问题在于“制度化不足”。如果一项措施没有形成明确的规则、流程或团队共识,而是靠某个人的权威或热情推动,那它的生命力自然脆弱。就像一家创业公司,如果全靠CEO个人决策,没有培养中层骨干,一旦CEO离开,公司可能瞬间陷入混乱。

不过,“人亡政息”不一定是必然结局。比如杭州的“小红车”公共自行车项目,最初由某位领导力推,但后来通过绑定市民卡、建立智能调度系统,让服务变成了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。这说明,只要把个人推动转化为系统化运作,政策就能突破“人走茶凉”的困境。

有意思的是,这种现象也有反向案例。比如某些企业创始人离开后,继任者反而优化了原有模式。这说明“人亡”未必导致“政息”,关键在于政策本身是否符合客观规律。就像种树,如果根系扎得够深,园丁换了几茬,树照样生长。

我个人认为,避免“人亡政息”需要两点:一是建立清晰的制度框架,二是培养多元的参与者。就像做菜不能只依赖一位大厨,而要有标准化的菜谱和分工明确的团队。当更多人理解政策的价值并主动维护时,个人的去留就不再是决定性因素。毕竟,好的政策应该像接力赛,而非独轮车。

人亡政息的造句

  1. 造句 政策应保持连续性,不能人亡政息。
  2. 造句 有了制度就可以防止人存政举、人亡政息,就可以减少矛盾的产生,增加透明度,易于做到公平、公正、公开,便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。
  3. 造句 今则日久弊生,人亡政息,上无急公好义之绅耆,下鲜服义率教之子弟。
  4. 造句 公博,人亡政息,兆铭已经走了,南京政府的烂摊子就只能劳烦你来代为收拾了!
  5. 造句 也有“人存政举,人亡政息”这个情况,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好的改革、好的做法不会因为个人的变动而变动。
  6. 造句 历史表明,奢欲无度,必会人亡政息;制欲止奢,多会成就一番大业。
  7. 造句 这也就是出现“人存政举,人亡政息”的原因。
  8. 造句 这一条,是为了防备人亡政息!第一波由股灾引发的危机,由于政府处置及时,勉强应付过去。
  9. 造句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,政府才不敢松懈,只有人人起来负责,才不会人亡政息。
  10. 造句 可见,并不是只有发生在东方的改革才会出现人存政举、人亡政息的境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