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én wáng wù zài
成语解释:人死了,东西还在。指因看见遗物而引起对死者的怀念,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。
成语出处:明 胡文焕《犀珮记 势逼改嫁》:“问何方得来,教我好疑猜,人亡物犹在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;指看见遗物而怀念死者
繁体字形:人亡物在
英文翻译:the things are there just as before , except the beloved one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亡:[wáng]1.逃:逃亡。流亡。2.失去:亡佚。亡羊补牢。3.死:伤亡。死亡。4.灭:灭亡。亡国奴。救亡。兴亡。[wú]古同“无”,没有。
物:1.东西;事物:动物。货物。物质。物尽其用。2.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:物议。待人接物。3.内容;实质:言之有物。空洞无物。4.姓。
在:1.存在;生存:精神永在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父母都在。2.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:我今天晚上不在厂里。你的钢笔在桌子上呢。3.留在:在职。在位。4.参加(某团体);属于(某团体):在党。在组织。5.在于;决定于:事在人为。学习好,主要在自己努力。6.“在”和“所”连用,表示强调,下面多连“不”:在所不辞。在所不惜。在所不计。在所难免。7.表示时间、处所、范围、条件等:事情发生在去年。在礼堂开会。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。在他的帮助下,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8.正在:风在刮,雨在下。姐姐在做功课。
“人亡物在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人已经不在了,但留下的物品还在”。它常被用来形容睹物思人的场景,比如看到逝去亲人留下的旧物时,心中泛起回忆的涟漪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爷爷去世后,家里那台老式收音机依然摆在书架上,虽然不再播放节目,但每次擦拭灰尘时,仿佛还能听见他跟着戏曲哼唱的声音。
这时候有人会问:为什么物品比人的生命更“长久”呢?其实,物品本身不会思考或感受,它们的“存在感”完全来自于人与它们建立的情感联结。比如母亲织了一半的毛线衣、朋友旅行时寄来的明信片,当人离开后,这些物件就像凝固的时间胶囊,保存着共同经历的片段。
我曾在二手书店翻到一本写满批注的旧书,扉页上写着“赠予小芳,1987年春”。书页间夹着干枯的银杏叶,不知当年的“小芳”和赠书人有过怎样的故事。这种偶然发现的旧物,就像穿越时空的信使,提醒着我们:每个平凡物件背后,都可能藏着未被记录的深情。
有人担心,在数字时代,实体物品逐渐被云端数据取代,是否会削弱“人亡物在”的体验?个人认为,形式会变,但本质不变。电子相册里的老照片、社交账号的动态记录,同样能成为情感的载体。就像从前人们抚摸书信上的字迹,现在我们也会反复点击播放某段语音消息。
真正让“物”具有存在价值的,从来不是材质或形态,而是它能否成为记忆的锚点。当我们在整理旧物时,其实是在梳理自己的人生脉络——保留什么、舍弃什么,本质上是在选择要与哪些回忆长久相伴。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对生命痕迹的温柔注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