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ào wù tóng zhī
成语解释:好:喜爱,喜好;恶:憎恨,讨厌。对于事物有同一的爱憎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戮力壹心,好恶同之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喜好等
繁体字形:好惡同之
英文翻译:Likes and dislikes are the same
好:[hǎo]1.优点多的;使人满意的(跟“坏”相对):好人。好东西。好事情。好脾气。庄稼长得很好。2.合宜;妥当:初次见面,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好。3.用在动词前,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:好看。好听。好吃。4.友爱;和睦:友好。好朋友。他跟我好。5.(身体)健康;(疾病)痊愈:体质好。身子比去年好多了。他的病好了。6.用于套语:好睡。您好走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:计划订好了。功课准备好了。外边太冷,穿好了衣服再出去。坐好吧,要开会了。8.表示赞许、同意或结束等语气:好,就这么办。好了,不要再说了。9.反话,表示不满意:好,这一下可麻烦了。10.用在形容词前面问数量或程度,用法跟“多”相同:哈尔滨离北京好远?[hào]1.喜爱(跟“恶”wù相对):嗜好。好学。好动脑筋。好吃懒做。他这个人好表现自己。2.常容易(发生某种事情):刚会骑车的人好摔跤。
恶:[è]恶劣;坏:恶习。恶意。[wù]讨厌;憎恨(跟“好”hào相对):好恶。深恶痛绝。[ě]1.[恶心](ě·xin)2.有要呕吐的感觉:胃里不舒服,一阵一阵地恶。3.厌恶;令人厌恶:这种丑事,让人恶。你别在这儿恶我了。4.揭人短处,使难堪:他太抠门儿,得找个机会恶恶他。[wū]1.同“乌2”。2.表示惊讶:恶,是何言也(啊,这是什么话)!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“好恶同之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形容人与人之间无论喜好还是厌恶都能保持一致,强调共同的情感或立场。比如工作中,团队遇到一个棘手的项目,有人觉得挑战大想放弃,有人却干劲十足。这时候如果有成员站出来说:“既然咱们是团队,就该好恶同之,要么一起冲,要么一起调整方向。”这种态度立刻能让团队凝聚力提升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实里真能做到完全‘好恶同之’吗?”其实,成语更多是倡导一种“求同存异”的精神。比如一家人计划旅行,孩子想去游乐场,父母想去古镇,最后大家各退一步,选择了一个两者兼顾的目的地。虽然喜好不同,但通过沟通达成共识,本质上也是一种“好恶同之”的实践。
我曾参与过一个社区改造项目,居民对是否保留老建筑争论不休。有人觉得拆掉建新楼更实用,有人坚持保护历史痕迹。后来组织者提出:“咱们能不能先放下个人偏好,想想社区长期发展最需要什么?”这句话让讨论回归理性,最终大家同意部分改造、部分保留。这让我意识到,“好恶同之”不是消灭差异,而是找到更高层次的共同目标。
再举个反常识的例子:朋友聚餐时,有人提议吃火锅,有人却对辣味过敏。这时候若强行要求“好恶同之”,反而可能引发矛盾。但如果换个思路——选一家提供多种汤底的餐厅,既满足吃辣的需求,又照顾到口味清淡的人——这种灵活变通,或许比字面意义的“一致”更有现实意义。
为什么现代社会更需要这种智慧?随着个体意识增强,完全相同的喜好越来越罕见。但合作解决问题时,主动理解他人立场、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能力,往往比固执己见更能推动事情发展。就像拼图游戏,每块碎片形状各异,但找准契合点就能组成完整画面。
下次遇到意见分歧时,不妨先问自己:“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?”或许答案会自然浮现。毕竟,与其纠结于“是否完全一致”,不如把精力放在“如何创造共赢”上。这种思维转变,或许就是“好恶同之”留给当代人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