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shì xiōng xiōng
成语解释:汹汹:气势盛大的样子。形容来势盛大凶猛的样子
成语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胡氏》:“次日,果有狐兵大至;或骑或步,或弓或弩、马嘶人沸、声势汹汹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人
繁体字形:聲勢洶洶
英文翻译:Blustery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势:1.势力:权势。人多势众。仗势欺人。2.一切事物力量表现出来的趋向:来势。势如破竹。3.自然界的现象或形势:山势。地势。水势汹涌。4.政治、军事或其他社会活动方面的状况或情势:局势。大势所趋。5.姿态:手势。姿势。6.雄性生殖器:去势。
汹:水向上翻腾:汹涌。
汹:水向上翻腾:汹涌。
“声势汹汹”这个成语,大家一定听过吧?比如有人描述一场突然爆发的争吵:“他带着一群人冲进办公室,声势汹汹地质问老板拖欠工资的事。”这时候你可能会想,这成语到底该怎么用?它和“气势汹汹”有什么不同?
举个例子:台风登陆前,媒体总说“台风声势汹汹逼近沿海”,这里的“声势”强调的是外界带来的压迫感,比如狂风呼啸、乌云密布的场景。而“气势汹汹”更多用于形容人的态度,比如“他气势汹汹地摔门而去”,重点在个人情绪的外露。
有人问:用“声势汹汹”会不会显得夸张?其实这要看场景。比如描述一场行业变革:“新政策出台后,环保企业声势汹汹地抢占市场”,这里既点明了企业的行动力度,又暗示了市场格局的变化。但如果是形容小朋友抢玩具,说“三个孩子声势汹汹地冲向滑梯”就有点用力过猛了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写群体性事件。比如社区改建时,“反对派居民声势汹汹地举着标语围住居委会”,短短一句话就把人数多、情绪烈的特点都表达出来了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“声势汹汹”本身不带有价值判断——可能代表正义诉求,也可能是无理取闹。
最后想说的是,语言就像工具箱里的锤子。用“声势汹汹”时,重点不是锤子本身多漂亮,而是能不能准确敲中你想表达的画面感。下次看到游行队伍或体育比赛的热身场面,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,感受下文字带来的动态冲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