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uó jiā duō gù
成语解释:故:事故,变故。国家连续出现重大事故。形容国家局势不安定
成语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钟会传》:“方国家多故,未遑修九伐之征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局势
繁体字形:國家多故
英文翻译:Country has many reasons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多:1.数量大(跟“少、寡”相对):多年。多种多样。多才多艺。多快好省。2.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;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(跟“少”相对):这句话多了一个字。你的钱给多了,还你吧。3.过分的;不必要的:多心。多嘴。多疑。4.(用在数量词后)表示有零头:五十多岁。两丈多高。三年多。5.表示相差的程度大:他比我强多了。这样摆好看得多。6.姓。7.用在感叹句里,表示程度很高: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!。这问题多不简单哪!8.指某种程度:无论山有多高,路有多陡,他总是走在前面。有多大劲使多大劲。
故:1.事情;事故:细故。变故。2.缘故;原因:无故缺勤。不知何故。3.故意;有意:故作镇静。明知故犯。4.所以;因此:因大雨,故未如期起程。5.姓。6.原来的;从前的;旧的:故址。故乡。依然故我。7.朋友;友情:亲故。沾亲带故。8.(人)死亡:病故。染病身故。父母早故。
“国家多故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国家经历了许多变故或灾难”,常用来形容社会动荡、内外交困的局面。比如《三国演义》开篇就写道:“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这句话虽未直接使用成语,却暗含了“国家多故”的历史规律——政权更迭、战乱频发时,百姓往往流离失所。
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古代吗?当然不是!举个例子:某位作家在分析当代国际局势时写道:“全球化时代,看似和平的表象下,暗藏国家多故的隐忧——气候变化、能源危机、地缘冲突,都在考验人类的应对智慧。”这里把传统成语与现代挑战结合,既保留原意,又赋予新视角。
我曾读过一个企业的案例:某科技公司在行业动荡期,高管在内部信中引用了“居安思危,未雨绸缪”的典故,并提到“行业多故时,唯有创新能破局”。这种化用让人眼前一亮——它把宏观的国家命运,转化为微观组织的生存哲学,说明危机意识在任何层面都至关重要。
问:普通人如何理解“国家多故”的现实意义?不妨想象暴雨中的大树:当狂风席卷(外部压力)、根系松动(内部矛盾)、枝叶折断(资源损耗),这棵树就处在“多故”状态。但仔细观察会发现,树干底部往往有新芽萌发。就像2020年疫情初期,各国医疗系统承压之际,无数普通人自发组织互助网络,这正是“危中有机”的生动写照。
有个现象值得思考:历史上“国家多故”时期,常常催生文化繁荣。比如春秋战国百家争鸣,魏晋南北朝文人辈出。这或许说明,动荡反而刺激了思想突破。反观当下,我们在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时,是否也能将危机转化为文明跃升的契机?
最近读到某位社会学者的观点:“真正的稳定不是没有风浪,而是学会在颠簸中保持平衡。”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冲浪者——他们不会抱怨海浪起伏,而是借助浪潮的力量站得更高。当我们用这样的心态看待“国家多故”,或许就能在忧虑中看见希望,在挑战里找到前进的支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