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uō gù zhī qiū
成语解释:多故:多变乱多患难;秋:指某个时期。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。
成语出处:《金史·宣宗季下》:“今多故之秋,人才难得,朕欲除大罪外,徙刑追配有武艺善掌兵者,量才复用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
繁体字形:多故之秌
英文翻译:an eventful year
多:1.数量大(跟“少、寡”相对):多年。多种多样。多才多艺。多快好省。2.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;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(跟“少”相对):这句话多了一个字。你的钱给多了,还你吧。3.过分的;不必要的:多心。多嘴。多疑。4.(用在数量词后)表示有零头:五十多岁。两丈多高。三年多。5.表示相差的程度大:他比我强多了。这样摆好看得多。6.姓。7.用在感叹句里,表示程度很高: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!。这问题多不简单哪!8.指某种程度:无论山有多高,路有多陡,他总是走在前面。有多大劲使多大劲。
故:1.事情;事故:细故。变故。2.缘故;原因:无故缺勤。不知何故。3.故意;有意:故作镇静。明知故犯。4.所以;因此:因大雨,故未如期起程。5.姓。6.原来的;从前的;旧的:故址。故乡。依然故我。7.朋友;友情:亲故。沾亲带故。8.(人)死亡:病故。染病身故。父母早故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秋:1.秋季:深秋。秋风。秋雨。秋高气爽。2.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:麦秋。大秋。3.指一年的时间:千秋万岁。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。4.指某个时期(多指不好的):多事之秋。危急存亡之秋。5.姓。6.见〖秋千〗。
今天读到一段历史故事,作者用"多故之秋"形容战乱频繁的朝代更迭期。突然想到,这个自带沧桑感的成语,现在还能用在哪些场景?其实它不只属于历史课本——比如朋友创业时恰逢行业大洗牌,就可以说:"你这公司起步真赶上多故之秋了。"
上周看财经报道时发现个有趣案例。某科技企业年报里写道:"面对芯片断供的多故之秋,我们转向自主研发道路。"这里巧妙将外部危机转化为发展契机,正好解答了"如何化被动为主动"的疑问。其实困境本身也是创新的催化剂,就像暴雨虽然带来泥泞,却也滋养新芽。
前些天邻居张叔聊起子女教育,他说了句:"现在孩子读书正是多故之秋,既要应对双减政策,又要适应AI教学。"这句话让我想到,当代父母其实更需要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。与其焦虑环境变化,不如教会他们在风浪中站稳——就像冲浪者不是对抗海浪,而是借力前行。
最近重读《三国演义》,发现罗贯中描写汉末局势时连用三次"多故之秋"。这种密集使用反而削弱了表达力,这提醒我们:好成语就像调味料,适量才能提鲜。现代写作中,不妨用"变革浪潮""转型阵痛"等说法交替使用,既保持新鲜感,又精准传达时代特征。
有年轻同事问我:"现在说'多故之秋'会不会太文绉绉?"其实语言贵在活用。上周看到直播带货的主播形容618大促:"这真是电商人的多故之秋,既要防同行截流,又要守价格底线。"接地气的场景让老成语焕发新生机。或许真正的语言生命力,就藏在这种跨越古今的灵活运用中。
观察发现,这个成语自带"危机与机遇并存"的辩证思维。就像台风过境后,渔民会抓紧修补渔网——知道风雨总会过去,但准备时刻不能停。这种传承千年的智慧,或许正是我们在各种"多故之秋"里最需要的定心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