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ì tǐ bù qín,wǔ gǔ bù fēn
成语解释: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,缺乏生产知识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微子》:“子路问曰:'子见夫子乎?'丈人曰:'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'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定语、分句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四軆不勤,五谷不分
英文翻译:Four bodies do not work, five grains do not divide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勤:1.尽力多做或不断地做(跟“懒、惰”相对):手勤。勤学苦练。人勤地不懒。2.次数多;经常:勤洗澡。夏季雨水勤。他来得最勤,差不多天天来。3.勤务:内勤。外勤。4.在规定时间内准时到班的工作或劳动:出勤。缺勤。考勤。执勤。空勤。地勤。5.姓。
五:1.四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。相当于简谱的“6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谷:[gǔ]1.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低洼地:峡谷。万丈深谷。2.谷类作物的总称。也特指粟:五谷。谷草。3.古代百谷的统称,即农作物的统称。4.〈方〉稻。也指稻的子实。[yù]见〔吐谷浑〕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分:[fēn]1.区划开:分开。划分。分野(划分的范围)。分界。分明。条分缕析。分解。2.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:分发。分忧。分心劳神。3.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:分会。分行(háng)。4.散,离:分裂。分离。分别。分崩离析。分门别类。5.辨别:区分。分析。6.区划而成的部分:二分之一。7.一半:人生百年,昼夜各分。春分。秋分。[fèn]1.名位、职责、权利的限度:分所当然。身分。分内。恰如其分。安分守己。2.构成事物的不同的物质或因素:成分。天分(天资)。情分(情谊)。3.料想:“自分已死久矣”。4.同“份”,属于一定的阶层、集团或具有某种特征的人:知识分子。
听说小明最近换了份办公室工作,每天对着电脑十多个小时。周末朋友约他去郊外采摘,他盯着稻田愣了半天:“原来水稻是长在水里的?我还以为超市货架就是它们的‘原产地’呢!”这场景活脱脱就是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”的现代版写照。
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字面意思是指四肢不劳动、连基本农作物都分不清,但核心批判的是脱离生活实践的认知缺陷。就像有人天天吃外卖,却不知道番茄炒蛋里的鸡蛋来自母鸡;用着实木家具,却分不清松树和柏树的区别——知识停留在书本概念,缺少真实世界的触感。
上周公司团建,新来的实习生盯着田埂上的农具发问:“这个带齿的铁器是古代兵器吗?”惹得老农直摇头。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去菜市场时,把茼蒿认成菠菜的糗事。为什么现代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困境?或许因为便利的生活给了我们“认知外包”的特权:买菜靠配送,做饭看教程,连种菜都能在手机游戏里完成。
不过别急着嘲笑别人。我邻居张阿姨是退休教师,去年开始在阳台种菜后,她发现茄子苗需要支撑架,辣椒变红需要时间沉淀——这些朴素的种植经验,反而让她更理解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的教育真谛。这恰好说明,亲身实践能打通知识闭环,就像儿童学游泳必须下水,了解粮食怎能只在课本里?
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现象: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参加农耕体验营。有个程序员朋友在种了半年菜后感慨:“以前debug总想着删代码,现在明白作物生病要调理土壤环境,看问题的维度都不一样了。”这种转变印证了我的观察:劳动不仅是体力消耗,更是思维模式的拓展训练。当手指沾上泥土时,抽象概念会落地生根。
不必人人都成农业专家,但保持对生活本源的好奇心很重要。下次拆开大米包装时,不妨查查稻谷的生长周期;路过建筑工地时,可以想想混凝土的配比原理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真正的认知升级不在于记住多少名词,而在于能否将知识种进现实的土壤。就像那位把办公室绿萝养出葡萄藤的程序员说的:“动手试试,世界比屏幕里生动多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