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é fēng xì yǔ
成语解释:温和的风和细小的雨。本指自然现象;现多指用和缓的态度和方式处理问题。
成语出处:南朝 陈 张正见《陪衡阳游耆阇诗》:“清风吹麦垄,细雨濯梅林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咊風細雨
英文翻译:light rain and gentle breezes
和:[hé]1.平和;和缓:温和。柔和。和颜悦色。2.和谐;和睦:和衷共济。弟兄不和。3.结束战争或争执:讲和。媾和。军阀之间一会儿打,一会儿和,弄得百姓不得安生。4.(下棋或赛球)不分胜负:和棋。和局。末了一盘和了。5.姓。6.连带:和盘托出。和衣而卧(不脱衣服睡觉)。7.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: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。柜台正和我一样高。8.表示联合;跟;与: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。9.加法运算中,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,如6+4=10中,10是和。也叫和数。10.指日本:和服。[hè]1.和谐地跟着唱:曲高和寡。一唱百和。2.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:奉和一首。[huò]1.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,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:和药。藕粉里和点儿糖。2.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:衣裳已经洗了三和。二和药。[huó]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:和面。和泥。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。[hú]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,取得胜利。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细:1.(条状物)横剖面小(跟“粗”相对,2.—3.同):细铅丝。她们纺的线又细又匀。4.(长条形)两边的距离近:画一条细线。曲折的小河细得像腰带。5.颗粒小:细沙。玉米面磨得很细。6.音量小:嗓音细。7.精细:江西细瓷。这几件玉石雕刻做得真细。8.仔细;详细;周密:细看。精打细算。深耕细作。这人心很细。9.细微;细小:细节。事无巨细。不要管得太细。10.年龄小:细妹。细娃子。11.姓。
雨:[yǔ]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,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,就下降成雨。[yù]古指下(雨、雪等):雨雪(下雪)。雨粟。
“和风细雨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指温和的风和细密的雨,但实际使用时,往往被用来形容处理问题时耐心、细致、不粗暴的态度。比如在教育场景中,一位老师发现学生犯错时没有直接批评,而是轻声问:“你觉得这道题哪里容易混淆?我们一起看看?”这种引导式沟通,正是“和风细雨”的生动体现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强调“温和”而不是“直接指出问题”?举个例子,如果你用力摇晃一棵树想让叶子落下,可能连树枝都折断了;但如果是微风轻拂,叶子自然会一片片飘落。人际沟通也是如此——急于纠正对方可能引发对抗,而用“和风细雨”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敞开心扉。
我曾在社区调解工作中见过这样的案例:两户邻居因停车位发生争执,调解员没有立刻评判对错,而是先给双方各倒了一杯茶,笑着说了句:“咱们小区桂花开了,你们闻到香味了吗?”这个看似无关的举动,瞬间让剑拔弩张的气氛缓和下来。这杯茶就像成语里的“细雨”,悄无声息地浸润了矛盾的裂缝。
值得注意的是,“和风细雨”不等于没有原则。就像春雨既能滋润幼苗,过量也会引发洪涝。有个有趣的对比实验显示:当家长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和孩子约定游戏时间,孩子遵守规则的比例比单纯说教高出40%。这说明,真正有效的沟通是“柔中带刚”的艺术。
现代社会节奏飞快,很多人习惯用“暴风骤雨”式的高效沟通。但根据心理学中的“杏仁核劫持”理论,人在情绪激动时,理性思考能力会下降70%。上周有位程序员朋友和我分享,当他改用“我们先理清需求再写代码”代替“你怎么又没听懂”后,团队协作效率反而提升了。这或许验证了老子那句“柔弱者生之徒”的智慧。
当然,特殊情况下也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。就像农作物的生长既需要绵绵春雨,也离不开夏日阳光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80%的日常场景中,带着理解去倾听,用商量的口吻表达观点,往往比争个面红耳赤更能推动事情发展。毕竟,被细雨浸润的土地,总比被暴雨冲刷过的更容易播种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