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ǔ bǔ zhuō fā
成语解释:见“吐哺握发”。
成语出处:唐·韩愈《后廿九日复上书》:“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捉发,亦宜引而进之,察其所以而去就之,不宜默默而已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爱惜人才
繁体字形:吐哺捉發
英文翻译:spit out a mouthful in the middle of eating and bind up one 's hair in the midst of a bath in order to see visitors
吐:[tǔ]1.使东西从嘴里出来:吐核儿(húr)。吐痰。2.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:吐穗儿。吐絮。蚕吐丝。3.说出来:谈吐。吐露。吐字。吐实情。[tù]1.(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)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:呕吐。吐血。上吐下泻。2.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。
哺:1.喂(不会取食的幼儿):哺育。哺乳。2.咀嚼着的食物:一饭三吐哺。
捉:1.握;抓:捉笔。捉襟见肘。2.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的手中:捕捉。活捉。捉拿。捉贼。猫捉老鼠。
发:[fā]1.送出;交付:发货。分发。印发。发了一封信。2.发射:发炮。百发百中。3.产生;发生:发芽。发电。发水。发病。4.表达:发表。发布。发誓。发言。发议论。5.扩大;开展:发展。发扬。发育。6.因得到大量财物而兴旺:发家。暴发户。他这两年跑买卖可发了。7.食物等因发酵或水浸而膨胀:面发了。发海参。8.放散;散开:发散。挥发。蒸发。9.揭露;打开:发现。揭发。发掘。10.姓。[fà]头发:毛发。须发。白发。假发。理发。
“吐哺捉发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背后有个挺有意思的故事。相传周公用餐时,听到贤士来访,会立刻吐出嘴里的食物去迎接;洗头时若有急事,就握着湿发赶去处理。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人为处理事务而极度忙碌的状态。不过你可能想问:这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?
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某创业公司的CEO为了争取投资人,三天内飞了五个城市,凌晨三点还在改方案,第二天清早又准时出现在会议室——这不就是现代版的“吐哺捉发”吗?但值得思考的是,这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是否可持续?我在工作中发现,真正的效率不在于时刻待命,而在于建立优先级判断能力。
这个成语还藏着个职场智慧:重视人才的重要性。就像周公吐哺捉发为见贤士,现在很多企业老板会专门空出时间与年轻员工喝咖啡。我曾见过一位项目经理,她每周二下午雷打不动安排“灵感茶话会”,结果团队创意提案量翻了两倍。这说明主动创造沟通机会比被动应对更有价值。
回到成语本身,它的核心精神其实是专注与奉献。但现代人需要升级这种精神:比如程序员调试关键代码时屏蔽所有消息提醒,老师批改试卷时关闭手机,这些主动选择的专注时刻,既继承了古人的敬业态度,又符合科学的时间管理方法。毕竟,比起机械式的忙碌,有策略的投入才能创造更大价值。
下次当你忙得不可开交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。它像面镜子,既照见我们对待工作的热忱,也提醒我们要注意工作方式的迭代。就像手机需要定期清理后台程序,我们的生活也需要适时评估:哪些“吐哺捉发”是必要的?哪些忙碌其实可以优化?找到这个平衡点,或许才是读懂这个成语的现代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