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óng nián ér xiào
成语解释:犹言相提并论。
成语出处:章炳麟《文学说例》:“体若骈枝,语反简核;岂与夫苏轼陈亮苟为辞费者同年而校乎?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同年而校
英文翻译:Same year school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年:1.时间的单位,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平年365日,闰年366日,每4年有1个闰年:今年。去年。2.用于计算年数:三年五载。在广州住了两年。3.每年的:年会。年鉴。年产量。4.岁数:年纪。年龄。忘年交。益寿延年。5.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:童年。幼年。少年。青年。中年。老年。6.时期;时代:近年。明朝末年。7.一年中庄稼的收成:年成。年景。丰年。歉年。8.年节:新年。过年。给大家拜年。9.有关年节的(用品):年糕。年货。年画。10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校:[xiào]1.学校。2.军衔名。校官。在将之下,尉之上。[jiào]1.查对;订正:校对。2.对抗;较量:校场。
生活中我们常听说"同年而校"这个成语,但具体该怎么用呢?举个日常例子:小明和小红同岁,小明总是拿自己的数学成绩和小红的语文成绩作比较,这就有点像"同年而校"——用不同标准衡量同龄人,反而容易产生误会。
这个成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?其实它揭示了比较过程中常犯的误区。就像两棵同龄的树,一棵长在沃土,一棵生在石缝,若非要比较高度,就忽略了环境差异。现实中,家长拿孩子和"别人家孩子"比较时,常常陷入这种认知偏差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,更多指向价值观层面的差异。比如90后选择"躺平",00后追求"斜杠",表面看是代际差异,实则反映出社会环境变迁带来的价值取向变化。这种情况下简单比较孰优孰劣,就像用卷尺量温度,工具都用错了。
从个人经历来说,大学室友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。同宿舍四人都是1998年生,但有人专注学术,有人热衷创业,有人投身公益。十年后再聚首,各自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。这让我明白,同龄人之间更需要的是相互理解,而非刻板比较。
使用时要注意语境差异。当讨论客观指标时,比如同龄运动员的竞赛成绩,合理比较能促进进步。但在涉及个人选择、生活方式等主观领域,强行比较就像让金鱼和松鼠比赛爬树,既不公平也无意义。关键要分清比较的领域是否具备可比性基础。
下次遇到同龄人之间的比较,不妨先问三个问题:比较标准是否统一?环境因素是否相当?目标方向是否一致?这样既能避免盲目对比带来的焦虑,也能更清醒地认识自我价值。毕竟每个人的生命轨迹,都是独一份的精彩剧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