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óng
  • shēng
  • xiāng
  • yì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

成语解释: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。指志趣、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,自然地结合在一起。

成语出处:《周易 干》: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而万物睹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

繁体字形:同聲相應

英文翻译:like attracts like

同声相应的意思
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
相:[xiāng]1.互相:相像。相识。相距太远。不相上下。2.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:实不相瞒。好言相劝。3.姓。4.亲自观看(是不是合心意):相亲。相中。[xiàng]1.相貌;外貌:长相。聪明相。可怜相。狼狈相。2.物体的外观:月相。金相。3.坐、立等的姿态:站有站相,坐有坐相。4.相位。5.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,如三相交流发电机有三个绕组,每个绕组叫做一相。6.相态。7.观察事物的外表,判断其优劣:相马。8.姓。9.辅助:吉人天相。10.宰相:丞相。11.某些国家的官名,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。12.旧时指帮助主人接待宾客的人:傧相。

应:[yìng]1.回答或随声相和:应答。呼应。应对(答对)。应和(hè)。答应。喊他不应。应承。反应(a.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,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;b.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;c.回响,反响)。2.接受,允许,答应要求:应邀。应聘。应考。3.顺合,适合:顺应。适应。应机。应景。应时。应用文。4.对待:应付。应变。应酬。[yīng]1.该,当,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:应当。应该。应分(fèn)。应有尽有。2.随,即:“桓督诸将周旋赴讨,应皆平定”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?几个朋友正聊得火热,突然有人说出某个观点,立刻引来其他人异口同声的赞同?这种"你说上句我接下句"的现象,恰恰对应着成语"同声相应"的生动写照。比如在讨论职场压力时,当有人感叹"现在的工作节奏实在太快了",马上会有人接"是啊,连吃午饭都要盯着电脑",这种自然形成的共鸣就是最真实的语言镜像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心理学中的"相似性吸引"理论给出了答案。就像磁铁的正负极会互相吸引,人们在交流中更容易对与自己价值观相近的观点产生认同感。比如在亲子教育讨论群里,当家长A说"孩子沉迷手机真让人头疼",家长B立即回应"我家孩子也是,写作业都要偷偷刷视频",这种即时呼应往往能快速拉近对话者距离。

有趣的是,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日常对话。在文学作品中,曹雪芹就通过黛玉和宝玉的对话展现了精妙的"同声相应"。当宝玉说"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",黛玉立即产生"何等眼熟到如此"的心理活动。这种跨越时空的默契呼应,让读者感受到人物间深刻的情感联结。

现代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,某种程度上也在制造着"数字化的同声相应"。当你在短视频平台点赞某个观点后,系统会持续推送相似内容。这种设计虽然能带来即时的满足感,但长期来看也可能形成信息茧房。个人认为,真正的智慧交流应该像交响乐团——既要有主旋律的呼应,也要包容不同声部的和声。

如何在生活中善用这种语言现象?观察发现,优秀的团队领导者最擅长制造良性共鸣。他们不会简单重复组员的观点,而是会像抛接球游戏那样,把"我完全同意"转化为"你这个思路很有意思,如果加上...会不会更完善?"这种升级版的回应方式,既保持了思想共振,又推动了思维碰撞。

当我们站在城市的天桥上观察车流,会发现每辆车都有自己的行进方向。语言交流也是如此,"同声相应"不是要求所有人说同样的话,而是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找共鸣点。就像春天公园里的鸟鸣,不同音色的啁啾此起彼伏,却共同谱写出生机勃勃的晨曲。

同声相应的造句

  1. 造句 同类相比,同声相应,固天理也。庄子 
  2. 造句 同声相应,同性相辅。自己的智不足应用他人的智来补,自己的仁不足应用他人的仁来补,自己的勇不足应用他人的勇来补,自己的知识不足应用他人的知识来补,差的多多补,差的少少补,不愁补不足,只怕不求补。
  3. 造句 同类相从,同声相应,固天理也。庄子 
  4. 造句 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;水流湿,火就燥;云从龙,风从虎。圣人作,而万物睹,本乎天者亲上,本乎地者亲下,则各从其类也。
  5. 造句 小明和小力常在一起讨论文艺理论的各种问题,真是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。
  6. 造句 他们俩真可以算是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了。十多年来无论在任何项目的合作中,都配合得十分默契。
  7. 造句 我以为我们是同类相从,同声相应的道友,我看你家里高朋满座热闹非凡的样子,知道我们还是有一段距离。
  8. 造句 在展现通过音乐同声相应、同气相求的生命感应时,突出交流双方的互动。
  9. 造句 道家作品则比较特殊,或只写同声相应,或取消对同声相应的描写。
  10. 造句 他俩有共同的艺术主张,真可谓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