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ě wàng bù kě jí
成语解释:望:远看;即:接近。望得见却不能接近。比喻事物高远;难以实现或接近。
成语出处:元 萨都刺《偕杨善卿等游法云寺》:“凤台锦袍人,可望不可即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定语、宾语;指事情还很难实现
繁体字形:可朢不可即
英文翻译:Beyond expectation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望:1.看;向远处看:他望了一眼就走了。一望无际。2.拜访;问候:拜望。探望。3.盼望;希望:渴望。丰收在望。4.声誉。也指享有声誉的人:威望。一乡之望。5.怨:怨望。6.指望子:酒望。7.介词。向;朝:他望我们点头微笑。8.农历每月十五日(有时是十六或十七):朔望(朔是初一)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即:1.靠近;接触:若即若离。可望而不可即。2.到;开始从事:即位。3.当下;目前:即日。即期。成功在即。4.就着(当前环境):即景。5.姓。6.就是:荷花即莲花。非此即彼。7.就;便:一触即发。招之即来。闻过即改。8.即使:即无他方之支援,也能按期完成任务。
“可望不可即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看似触手可及的事物,实际上却难以真正得到。比如有人站在海边眺望灯塔,明明能清晰看见它的光芒,却因汹涌的浪涛而无法靠近。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比比皆是——想升职的职场新人看着领导办公室的玻璃门,想减肥的人盯着甜品店的招牌,或是想攒钱买房的人看着房价曲线……这些目标的“可见性”和“不可达性”,恰恰构成了这个成语的核心矛盾。
为什么人们会对“可望不可即”的事物产生执念?心理学研究发现,大脑对未完成的目标会持续产生多巴胺刺激。就像游戏里永远差一级才能解锁的装备,这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反而激发更强的追逐欲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过度沉溺于追逐本身可能会模糊现实与理想的界限。比如有人为买学区房节衣缩食二十年,等真正买到时孩子早已毕业——目标达成了,但最初的意义已悄然改变。
有个有趣的例子来自登山爱好者:许多人在攀登珠峰时,会把C4营地到峰顶的距离称为“最遥远的800米”。明明肉眼可见终点,却需要耗费6小时以上攀爬,还要面对缺氧、冻伤等致命风险。这种极端情境下的“可望不可即”,反而让成功登顶者更懂得敬畏自然。这提示我们:有些距离的存在,或许正是为了让人学会权衡与谦卑。
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尤其需要正视这种心理现象。当社交媒体不断推送他人光鲜的生活切片时,我们容易陷入“别人触手可得的幸福,为何对我如此遥远”的认知偏差。其实换个视角看,那些看似近在咫尺的目标,或许本就是被滤镜美化过的虚像。就像隔着橱窗看奢侈品,真正走近时才会发现标价牌上的数字有多真实。
面对可望不可即的事物,与其焦虑地踮脚张望,不如先确认自己的真实需求。有个朋友曾疯狂想进某互联网大厂,三年后终于拿到offer时却说:“原来工位前的落地窗,和城中村出租屋看到的其实是同一片天空。”有时候,看清比够到更重要。当我们学会与适当的距离共处,或许会在不远处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新坐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