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ài jiàn mǎi qín
成语解释:指没有功名意识,志在归隐
成语出处:清 龚自珍《能令公少年行》:“卖剑买琴,斗瓦输铜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归隐
繁体字形:賣劍買琹
英文翻译:Sell swords and buy harps
卖:1.拿东西换钱(跟“买”相对):卖房子。把余粮卖给国家。2.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祖国或亲友:卖国。把朋友给卖了。3.尽量用出来;不吝惜:卖劲儿。卖力气。4.故意表现在外面,让人看见:卖功。卖弄。卖俏。5.旧时饭馆中称一个菜为一卖:一卖炒腰花。6.姓。
剑:1.古代兵器,长条形,一端尖,两边有刃,安有短柄。现在击剑运动用的剑,剑身是细长的钢条,无刃,顶端为一小圆球。2.(Jiàn)姓。
买:1.购买;拿钱换东西。与“卖”相对。2.用金钱或其他手段拉拢:收买。买通。
琴:1.某些乐器的统称。如胡琴、提琴、钢琴等。2.古琴。拨弦乐器。周朝已有。琴身木制。琴面张弦七根,一边有十三徽。演奏时左手按弦,右手拨弹。发音清幽。多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。
“卖剑买琴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武侠小说里的桥段,但它究竟想表达什么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某公司高管辞去年薪百万的工作,转而开起音乐工作室教孩子弹钢琴。这种放下“职场厮杀”选择“艺术滋养”的行为,就是现代版的卖剑买琴。
为什么人们会做这样的选择?张工程师在科技公司奋斗十年后,突然报名学了三年制陶艺课程。他说:“天天和代码较劲的日子,就像拿着剑时刻准备战斗。现在摸着湿润的陶土,才找到内心的安宁。”这种转变背后,藏着对生命质量的重新思考。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:疫情期间,超过三成的都市白领开始学习绘画、书法等艺术技能。他们未必真要改行,但通过这种“精神补给”,反而在工作中获得了更强的创造力。这算不算职场人偷偷“买琴”的智慧?
这种转变需要勇气吗?观察身边那些成功转型的人,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——都经历过价值观的重构。就像古代侠客意识到“剑锋再利也斩不断烦恼”,现代人也逐渐明白:物质积累到某个临界点后,精神世界的丰盈反而成为刚需。
我常想,这个成语最动人的地方在于“主动选择权”。它不批判持剑者的锋芒,也不神化抚琴者的超然,而是展现人类在不同人生阶段寻找平衡的智慧。就像春天适合播种,秋天应当收获,人生的琴与剑,本就可以在不同季节各展所长。
有个朋友把公司交给团队打理,自己跑去敦煌临摹壁画。他说:“前半生的拼搏像在铸造宝剑,现在的描摹才是给自己的生命调音。”这种认知迭代,或许正是这个古老成语在当代焕发新意的根源——它不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,而是关于如何让生命旋律更和谐的永恒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