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rǎng gǔ fù
成语解释:原谓人民吃得饱,有余闲游戏。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。
成语出处:《庄子 马蹄》:“夫赫胥氏之时,民居不知所为,行不知所之,含哺而熙,鼓腹而游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太平盛世
繁体字形:撃壤皷腹
英文翻译:Beat the world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壤:1.泥土;松软的土:土壤。沃壤。2.地:天壤之别。3.地区;地域:穷乡僻壤。接壤。
鼓:1.打击乐器,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,中间空,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:腰鼓。手鼓。花鼓。2.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石鼓。蛙鼓。耳鼓。3.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;敲:鼓琴。鼓掌。4.用风箱等扇(风):鼓风。5.发动;振奋:鼓动。鼓励。鼓舞。鼓起勇气。6.凸起;胀大: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。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。7.形容凸起的程度高:钱包很鼓。口袋装得鼓鼓的。8.姓。
腹:1.指内心:腹案。腹议。2.指鼎、瓶子等器物的中空而凸出的部分:壶腹。瓶腹。
“击壤鼓腹”这个词,乍一听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一个挺有意思的画面。比如老张退休后,每天在小区里打太极、下棋,傍晚还拎着保温杯溜达着看广场舞,邻居问他忙啥呢,他嘿嘿一笑:“这不就是击壤鼓腹嘛!”——不用操心吃穿,还能自娱自乐,可不就是古人说的太平日子?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和普通的生活满足有啥区别?关键在于“自在感”。就像现在的露营热,年轻人周末带着帐篷往郊外一扎,围着篝火烤棉花糖,手机往旁边一丢。这时候他们拍着吃饱的肚子大笑的样子,活脱脱就是现代版的击壤鼓腹——物质需求满足了,精神还格外松弛。
要说这成语搁现在还有意义吗?我倒觉得特别应景。前阵子去云南古镇,碰见个卖扎染的姑娘,她摊子边上总趴着只打盹的猫。问她生意怎么样,她边给客人打包边说:“够吃三顿饭就收摊,下午还要去后山采菌子呢。”这种知道自己要什么、不要什么的生活智慧,可比单纯追求财富更难能可贵。
其实击壤鼓腹最打动人的,是那种“够用就好”的从容。就像我舅舅种菜,明明能多施化肥增产,他偏要留半块地种野花引蜜蜂。逢人就念叨:“你看这菜叶子上的虫眼,说明没打农药啊!”在他身上,物质满足和精神愉悦像两条并排的小溪,最终汇成了生活这条河。
下次看到跳广场舞的大妈,或是公园里吹口琴的大爷,不妨多留意他们的神情。那些跟着音乐晃动的身影,那些此起彼伏的笑声,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击壤鼓腹——在吃饱穿暖之后,人们终于有底气追求更纯粹的快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