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rǎng ér gē
成语解释:击壤:古代的一种游戏。打击土堆而唱歌。比喻太平盛世,人人丰衣足食
成语出处:清·荻岸山人《平山冷燕》第一回:“衣冠辐辏,车马喧阗,人人击壤而歌,处处笙箫而乐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太平盛世
繁体字形:撃壤而謌
英文翻译:Beat the earth and sing
击:1.打;敲:击鼓。旁敲侧击。2.攻打:袭击。声东击西。3.碰:撞击。肩摩毂(gǔ)击。4.接触:目击。
壤:1.泥土;松软的土:土壤。沃壤。2.地:天壤之别。3.地区;地域:穷乡僻壤。接壤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歌:1.能唱的文辞或歌曲:诗歌。民歌。2.歌唱:载歌载舞。
“击壤而歌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不像古人边玩游戏边唱歌的画面?没错,它的出处正是《击壤歌》里描述的太平盛世场景——百姓一边玩击壤游戏,一边唱着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,传递着对生活的满足感。比如我们可以说:“周末的公园里,老人打太极、孩子放风筝,倒真有些击壤而歌的闲适味道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击壤不就是个游戏吗?为什么能成为美好社会的象征?其实这背后藏着古人的智慧。击壤本身没有复杂的规则,也不需要昂贵道具,随手捡块木片就能玩。它代表的不是娱乐本身,而是物质需求被满足后,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状态。就像今天年轻人下班后组队打篮球、露营看星星,本质都是在寻找一种“不被生存压力绑架”的快乐。
现代人能用这个成语吗?当然可以!比如描述乡村振兴时可以说:“当快递车开进山村,留守儿童能用手机上网课时,那种‘仓廪实而知礼节’的进步,让击壤而歌不再只是历史课本里的传说。”这里既保留了原意中“生活安稳”的底色,又加入了时代发展的新注解。
有趣的是,“击壤而歌”的精神内核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普世。北欧国家常被称作幸福指数高地,他们的生活哲学恰恰是:不追求做“人上人”,而是当个“足够好的普通人”。这种降低焦虑、专注当下的态度,和两千年前田间哼唱的农夫们遥相呼应。
下次遇到朋友抱怨“卷不动又躺不平”时,或许可以开玩笑说:“要不咱们击壤而歌去?找个土坡丢木片,输了就唱《孤勇者》。”毕竟在高压时代,能主动选择简单快乐,本身就是种稀缺能力。就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,谁说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成功”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