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è jǐng shēng qíng
成语解释:借眼前的事物激发思想感情。
成语出处:魏巍《东方》第四部第二章:“郭祥抱着卡宾枪,食指不离扳机,不断地借景生情地喊着鼓动口号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见景生情
繁体字形:借景生情
英文翻译:thoughts and feelings ane inspired by things
借:1.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;借进:向他借书。跟人借钱。把笔借给我用一下。2.把物品或金钱暂时供别人使用;借出:借书给他。借钱给人。3.假托:借故。借端。4.凭借;利用:借助。借手(假手)。5.(有时跟“着”连用)引进动作、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、事物等:借着灯光看书。借出差的机会调查方言。“藉”
景:[jǐng]1.环境的风光:景色。景致。景物。景观。景气(a.景色;b.指经济繁荣现象,统指兴旺)。景深。2.情况,状况:景象。景况。年景。3.佩服,敬慕:景仰。景慕。4.高,大:景行(xíng),也读作景行(háng)。5.姓。[yǐng]古同“影”,影子。
生:1.生育;出生:胎生。卵生。生孩子。优生优育。生于北京。2.生长:生根。生芽。3.生存;活(跟“死”相对):舍生忘死。同生共死。4.生计:谋生。营生。5.生命:丧生。舍生取义。6.生平:一生一世。今生今世。7.具有生命力的;活的:生物。生龙活虎。8.产生;发生:生病。生效。惹是生非。9.使柴、煤等燃烧:生火。生炉子。10.姓。11.果实没有成熟(跟“熟”相对,下12.—13.同):生柿子。这西瓜是生的。14.(食物)没有煮过或煮得不够的:夹生饭。生吃瓜果要洗净。15.没有进一步加工或炼过的:生石膏。生铁。16.生疏:生人。生字。认生。刚到这里,工作很生。17.生硬;勉强:生凑(勉强凑成)。生搬硬套。18.很(用在少数表示感情、感觉的词的前面):生怕。生恐。生疼。19.某些指人的名词后缀:医生。20.某些副词的后缀,如“好生、怎生”等。
情:1.感情:热情。有情。无情。温情。2.情面:人情。讲情。托情。求情。3.爱情:情书。情话。谈情。4.情欲;性欲:春情。催情。发情期。5.情形;情况:病情。军情。实情。灾情。6.情理;道理:合情合理。不情之请。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站在山顶看着落日余晖,突然想起某个重要的人;或是闻到雨后泥土的气息,莫名回忆起童年时光?这种"借景生情"的现象,其实每天都在我们生活中悄然发生。
什么是"借景生情"呢?简单说就是环境中的某个元素突然触动了内心情感。就像老张每天经过小区银杏树时总会驻足——金黄的落叶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和妻子初遇的秋天。景物在这里成了打开记忆盒子的钥匙,这种自然的情感联结,正是汉语言中"一切景语皆情语"的生动写照。
为什么人们会不自觉地产生这种联想?现代心理学给出了解释:我们的大脑像精密的数据处理器,时刻在环境信息与记忆库之间建立链接。当你在咖啡馆听见某段熟悉的旋律,眼前可能瞬间浮现第一次约会的场景。这种"情感触发器"效应,正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文化背景下的"借景"方式各有特色。北方人看见鹅毛大雪可能联想到丰收,南方人却容易记起某次延误的航班。我常想,这种差异恰似调色盘上的颜料,虽然基底相同,却能调出万千色彩。就像苏州园林的漏窗设计,框住一隅景致,却让观者生出无限遐思。
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?试着在给家人的信息里多加一笔环境描写。比如不说"我想你了",而是说"今天公司楼下的桂花开了,香气和你去年做的桂花糕很像"。这种具象化的表达往往比直抒胸臆更有感染力,因为它为情感找到了着陆点。
在这个屏幕占据视线的时代,保持对环境的敏感度尤为重要。下次当你被某个场景触动时,不妨多停留片刻。那些突然涌现的记忆或情绪,或许正是内心在提醒:该给老朋友打个电话了,或是时候开启搁置已久的旅行计划了。生活就像一本立体画册,每个场景都在等待与我们的故事产生新的交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