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èn
  • tōng
  • jī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èn gǔ tōng jīn

成语解释:亘:横贯;通:贯通。指从古到今。
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鲍照《河清颂》:“亘古通今,明鲜晦多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分句;指从古到今

繁体字形:亙古通今

英文翻译: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

亘古通今的意思

亘:(空间上或时间上)延续不断:横亘。绵亘。亘古。

古:1.古代(跟“今”相对):远古。厚今薄古。2.经历多年的:古画。古城。这座庙古得很。3.具有古代风格的:古拙。古朴。4.真挚纯朴:人心不古。5.古体诗:五古。七古。6.姓。
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
今:1.现在;现代(跟“古”相对):当今。今人。厚今薄古。古为今用。2.当前的(年、天及其部分):今天。今晨。今春。3.指示代词。此;这:今番。今次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亘古通今”这个词听起来文绉绉的,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离我们很近。比如黄河和长江,从原始部落到现代都市,它们的水流始终滋养着两岸的土地。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说河流能体现‘亘古通今’?”答案很简单——它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,又是当下生活的参与者。古人用河水灌溉农田,今天我们用大坝发电,同一片水域串联起了不同时空的人类智慧。
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文字演变。商朝的甲骨文刻在龟壳上,唐宋的诗词写在宣纸上,现在的年轻人用手机打字发朋友圈。有人疑惑:“字体和载体都变了,这还是同一种文化吗?”其实就像一棵树,根扎在土里千年不变,枝叶却会随着季节更替。汉字从象形到简体,内核始终是传递信息的工具,这正是“亘古通今”的生动诠释。

现代科技里也有这样的存在。互联网刚出现时只能发邮件,现在能直播带货、远程手术,但核心需求始终是“连接”。有人追问:“技术更新换代这么快,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吗?”看看敦煌壁画里的商队和如今的跨境电商,古往今来人们都在做同一件事:把此地的好东西送到远方需要的人手里。变化的只是运输工具,不变的是交流的本质。

个人觉得,“亘古通今”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打破时间界限。就像站在故宫的太和殿前,既能触摸到明朝的砖石,又能听到游客刷电子门票的“滴滴”声。这种时空重叠感提醒我们: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经得起岁月淘洗。现在流行的短视频可能三个月就过时,但《论语》里的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两千多年后依然管用。

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角度:自然规律。春种秋收的农耕节奏,在智能温室时代依然适用。农民伯伯可能会说:“老祖宗看农历种地,我们现在看传感器数据,但作物生长还是得跟着光合作用走。”昼夜交替、四季轮回这些亘古不变的框架,反而给快速变化的社会提供了稳定的坐标系。

最后想说,理解“亘古通今”不需要多么高深。下次看见老人用智能手机和孙子视频,或者发现唐宋诗人的感慨竟和当代年轻人的朋友圈文案神似,这就是跨越时空的共鸣。时间像条长河,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划桨,但船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。

亘古通今的造句

  1. 造句 历史总是亘古通今的。
  2. 造句 顺应、遵循规律方有亨途趋利,这是亘古通今的道理。
  3. 造句 亘古通今,中柬两国人民友谊就是从这样的相识相知、相敬相赞中培育起来的。
  4. 造句 将6000余条砚铭汇编成册,将是亘古通今的砚铭大全,对于增长见识、扩宽视野、陶冶情操、激励后学,魅力无穷,价值无限。
  5. 造句 其实华山也是道教名山,为道教“第四洞天”,道教文化亘古通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