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ǔ zhǐ bù fán
成语解释:举动不平凡。形容人的行为动作非同一般,与众不同。
成语出处:清 壮者《扫迷帚》第五回:“昨见二君举止不凡,询及栈主,始知兄即吴江卞某,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,敢问此位名姓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人的举止行为
繁体字形:舉止不凡
英文翻译:behave outstandingly
举:1.往上托;往上伸:举重。举手。高举着红旗。2.举动:义举。壮举。一举一动。一举两得。3.兴起;起:举义。举兵。举火。4.生(孩子):举一男。5.推选;选举:推举。举代表。公举他做学习组长。6.举人的简称:中举。武举。7.提出:列举。举一反三。举个例子。8.全:举座(所有在座的人)。举国。举世。9.姓。
止:1.停止:止步。止境。不止。2.拦阻;使停止:禁止。制止。止血。止痛。止得住。止不住。3.(到、至…)截止:展览从10月1日起至10月14日止。4.仅;只:这话你说过不止一次了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凡:1.平凡:凡庸。自命不凡。2.宗教迷信和神话中称人世间:思凡。下凡。3.姓。4.凡是:凡年满十八岁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。5.总共:不知凡几。全书凡二十卷。6.大概;要略:大凡。发凡。7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4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“举止不凡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是形容武侠小说里的大侠——衣袂飘飘、谈笑间解决江湖恩怨。可放到现实里,它更像藏在日常细节中的惊喜。比如社区超市那位总把零钱码得整整齐齐的收银员,结账时总会提醒你“今天鸡蛋特价”,这种自然流露的从容周到,何尝不是举止不凡?
有人问:难道只有优雅得体才算举止不凡? 其实不然。去年台风天,我在街角见过浑身湿透的外卖小哥,把餐盒交给客户时特意用袖口擦干包装袋的水渍。这个下意识的动作,比刻意整理领带的姿态更有感染力。真正的“不凡”往往诞生于对他人的关照,而非自我展示。
某次参加行业论坛时,发现前排有位老先生始终挺直腰板倾听每位发言者。中场休息才得知他是业界泰斗,却主动给年轻创业者递名片说:“我手机24小时开机,遇到坎儿随时找我。”这种打破身份隔阂的平等姿态,比任何高谈阔论都更令人印象深刻。
当代人容易陷入误区:以为举止不凡需要昂贵培训班或奢侈品加持。殊不知地铁里主动挪出座位给带小孩的母亲,视频会议时认真注视每个发言者的镜头,这些零成本的细节同样能塑造独特气场。就像老裁缝量体裁衣讲究“余量”,举止不凡的关键也在于留出让人舒适的空间。
有个现象很有趣:疫情期间戴口罩成为常态,反而让更多人学会用眼睛微笑。咖啡店小妹隔着柜台也能用弯弯的月牙眼传达问候,这种突破物理限制的情感连接,或许正是举止不凡在新时代的进化形态。它始终在生长,从不过时。
观察街头巷尾的真实故事会发现,所谓“不凡”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。那个暴雨天把伞倾向陌生老人的中学生,那个在菜市场帮耳背老太重复报价的摊主,他们的自然之举都在重新定义这个词。当善意成为肌肉记忆,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彼此的光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