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ǔ shì wú bǐ

成语解释:举:全,皆;举世:全世界。整个人世间没有比类的。形容稀有少见或无与伦比

成语出处:宋·钱易《南部新书》庚卷:“萧颖士,开元中,年十九,擢进士第,儒释道三教无不该通,然性偏躁,忽忿戾,举世无比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或事物等

繁体字形:舉丗無比

英文翻译:The world is incomparable

举世无比的意思

举:1.往上托;往上伸:举重。举手。高举着红旗。2.举动:义举。壮举。一举一动。一举两得。3.兴起;起:举义。举兵。举火。4.生(孩子):举一男。5.推选;选举:推举。举代表。公举他做学习组长。6.举人的简称:中举。武举。7.提出:列举。举一反三。举个例子。8.全:举座(所有在座的人)。举国。举世。9.姓。

世:1.时代:近世。当世。2.人的一生:一生一世。3.一代传一代的:世医。世交。4.指有世交关系的:世叔。5.一代一代父子相承而形成的辈分:第十五世孙。6.世界;社会:举世无双。公之于世。7.地质年代分期的第四级。如新生代第四纪分成更新世和全新世。
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
比:1.比较;较量:比干劲。学先进,比先进。2.能够相比:近邻比亲。坚比金石。演讲不比自言自语。3.比画:连说带比。4.对着;向着:别拿枪比着人,小心走火。5.仿照:比着葫芦画瓢(比喻模仿着做事)。6.比方;比喻:人们常把聪明的人比做诸葛亮。7.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,叫做它们的比,其中一数是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:这里的小麦年产量和水稻年产量约为一比四。8.表示比赛双方得分的对比:甲队以二比一胜乙队。9.a)“一”加量词在“比”的前后重复,可以表示程度的累进: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富裕了。b)比较高下的时候用“比”,表示异同的时候一般用“跟”或“同”。10.姓。11.紧靠;挨着:比肩。鳞次栉比。12.依附;勾结:朋比为奸。13.近来:比来。14.等到:比及。

成语评论

成语“举世无比”常用来形容某事物或人独一无二、无可匹敌。比如:“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技艺精湛,堪称举世无比的文明瑰宝。”这里用“举世无比”强调莫高窟艺术价值的不可替代性。那么问题来了:为什么不用“独一无二”或“绝无仅有”?关键在于“举世”二字——它不仅突出独特性,更暗示了超越地域与时代的广泛认可。

再比如描述现代科技:“中国高铁网络的覆盖密度与运行效率举世无比,甚至让海外工程师感叹‘难以复制’。”这个例句中,“举世无比”既包含技术领先的客观事实,也暗含国际视角下的对比。有趣的是,这种表达方式常出现在跨文化语境中,比如企业宣传或外交场合,既传递自信又不显傲慢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是否所有领域都适用这个词?不妨看个反例:“这家餐厅的招牌菜在当地小有名气,但要说举世无比未免夸张。”这说明使用时要考虑参照系的合理性。个人认为,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透明化让“举世无比”的使用更需谨慎,毕竟真正的全球性优势往往需要经得起多方验证。

在文学创作中,这个成语能营造宏大意象。例如:“他笔下的江湖世界刀光剑影,爱恨情仇交织成举世无比的武侠宇宙。”此处通过夸张手法,将虚构世界的完整性比作现实中的顶级存在。这种用法突破字面意义,转向艺术价值的评判,恰好说明汉语成语的灵活性与包容性。

观察近年语言演变,发现“举世无比”正从书面语向生活场景渗透。朋友圈可见“妈妈做的红烧肉在我心中举世无比”,这种亲民化使用既保留成语的强调功能,又赋予其情感温度。这提示我们:传统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适应性,关键是用对场景、拿捏分寸。

最后思考一个现象:当人们频繁使用“举世无比”时,是否反映着某种文化心理?或许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,这个成语既是个体寻求独特性的表达,也是集体渴望被认可的投射。就像夜空中的北极星,它的耀眼恰是因为周围星辰的映衬——真正的“举世无比”,往往存在于相互成就的参照系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