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iǎng
  • jiǎ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iǎng jiǎo yě hú

成语解释:比喻奸诈的人。

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·杨再思传》:“左补阙戴令言作《两脚野狐赋》以讥讽之,再思闻之怒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奸诈小人

繁体字形:兩脚野狐

英文翻译:Two footed Fox

两脚野狐的意思

两:1.“两”和“二”用法不全同。读数目字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。小数和分数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零点二(0.2),三分之二”。序数也只用“二”,如“第二、二哥”。在一般量词前,用“两”不用“二”。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用“二”为多(“二两”不能说“两两”)。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“两”,如“两吨、两公里”。在多位数中,百、十、个位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二百二十二”。“千、万、亿”的前面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但如“三万二千”、“两亿二千万”,“千”在“万、亿”后,以用“二”为常。2.双方:两便。两可。两全其美。两相情愿。3.表示不定的数目,和“几”差不多:过两天再说。他真有两下子。我跟你说两句话。4.姓。5.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
脚:[jiǎo]1.人或某些动物的腿的最下面部分,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。2.物体的最下部:山脚。墙脚。3.旧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:脚夫。脚行。[jué]同“角(jué)”。现多用角。

野:1.野外:旷野。野地。野火。野战。2.界限:视野。分野。3.指不当政的地位(跟“朝”相对):下野。在野。4.属性词。不是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家”相对):野兽。野兔。野菜。野花。野草。5.蛮横不讲理;粗鲁没礼貌:野蛮。粗野。撒野。这人说话太野。6.不受约束:野性。放了几天假,心都玩野了。7.姓。

狐:1.哺乳动物,外形略像狼,面部较长,耳朵三角形,尾巴长,毛通常赤黄色。性狡猾多疑,昼伏夜出,吃野鼠、鸟类、家禽等。常见的有赤狐和沙狐。通称狐狸。2.(Hú)姓。

成语评论

说起"两脚野狐"这个成语,可能很多人会疑惑:这到底是在形容什么样的人呢?其实这个源自《新唐书》的成语,原本说的是唐代奸臣杨再思像狐狸般狡猾。放到今天,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些表面笑脸迎人、背后另有所图的"双面人"。比如在职场中,那个当面夸你方案完美,转身却向领导打小报告的同事,就是典型的"两脚野狐"。

那么这类人为什么总能混得风生水起?仔细想想,他们往往深谙"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"的生存法则。就像网购平台上的某些商家,商品页面美轮美奂,客服甜言蜜语,等收到货才发现实物与图片相差十万八千里。这种刻意营造的假象,正是"两脚野狐"们赖以生存的伎俩。

我们该如何识别这类人呢?有个简单的方法:观察其行为的一致性。记得去年部门调薪时,张主任在会议上大谈公平公正,私下却暗示下属送礼物。这种言行不一的"精分"表现,就像寓言里那只既想吃鱼又怕湿爪的狐狸,终究会露出尾巴。

有趣的是,现代社会似乎正在培养更多"两脚野狐"。看看社交媒体上,精心修饰的人设、刻意编排的生活片段,不都是数字化时代的"狐狸尾巴"吗?但换位思考,当我们在朋友圈发修图后的自拍时,是否也在无意中扮演着某种程度的"两脚野狐"呢?

个人认为,与其费尽心机伪装,不如修炼真诚的内功。北宋名臣司马光"事无不可对人言"的处世态度,放在今天依然闪耀智慧光芒。毕竟再狡猾的狐狸也敌不过好猎手,而时间这位最公正的裁判,终会让每张面具都失去粘性。当我们学会用真实的自己与世界对话,或许会发现:卸下伪装后的轻松自在,远比精心维护的人设更令人愉悦。

"两脚野狐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