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ōng shǎn xī duǒ
成语解释:闪:侧身急避;躲:躲避。形容四处躲避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61回:“卢俊义挺着朴刀,随后赶去,李逵在林木丛中东闪西躲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東閃西躱
英文翻译:East to West
东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升起的一边:东边儿。东方。东风。东城。城东。大江东去。2.主人(古时主位在东,宾位在西):房东。股东。东家。3.东道:我做东,请你们吃饭。4.姓。
闪:1.闪避:闪开。闪过去。闪在树后。2.(身体)猛然晃动:他脚下一滑,闪了闪,差点跌倒。3.因动作过猛,使一部分筋肉受伤而疼痛:闪了腰。4.闪电:打闪。5.突然出现:闪念。山后闪出一条小路来。6.闪耀:闪金光。电闪雷鸣。眼里闪着泪花。7.甩下;丢下:出发时一定来叫你,不会把你闪下。8.姓。
西:1.方位词。四个主要方向之一,太阳落下去的一边:西面。河西。往西去。夕阳西下。2.(Xī)西洋;内容或形式属于西洋的:西餐。西医。西服。西式。学贯中西。3.姓。
躲:躲避;躲藏:躲雨。躲车。躲债。明枪易躲,暗箭难防。
提到“东闪西躲”,你可能会联想到一只灵活的小动物在林间穿梭的画面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刻意回避问题、矛盾或责任的状态。比如:“每次开会讨论经费问题,他总是东闪西躲,要么转移话题,要么假装接电话离开。”这种场景是否让你联想到身边某些“擅长打太极”的同事?
为什么人们会选择“东闪西躲”?有个有趣的例子:小区业主群里讨论物业费涨价时,原本活跃的物业经理突然“网络延迟”,等大家达成共识后才重新出现。这种回避往往源于对冲突的畏惧,或是暂时没有解决方案的权宜之计。就像学生时代遇到难题作业时,我们也会先整理书桌、削铅笔,用各种动作拖延直面问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并非全是贬义。有位创业者曾分享:“新产品试错阶段,我像打游击战般东闪西躲地避开巨头关注,反而争取到宝贵的成长时间。”这种战略性回避,展现了成语中蕴含的智慧变通。就像暴雨天撑伞行走,适时调整方向反而比硬扛更有效。
地理方位词的特殊表达值得玩味。古人用“东西”泛指各个方向,这种空间感让抽象的行为具象化。试想这样的画面:菜市场里,卖菜大妈为躲城管推着三轮车迂回穿梭,这个动态过程恰好诠释了成语的生动意象。这种语言智慧,让千年前的表达至今仍鲜活有力。
在当代沟通中,“东闪西躲”有了新形态。视频会议中突然掉线的领导,微信群里已读不回的朋友,甚至自动回复的聊天机器人,都在演绎数字时代的回避艺术。但就像玩捉迷藏游戏,藏得再巧妙终需现身——问题不会因为回避而消失,但适时的策略性绕行可能创造转机。
观察生活发现,完全直来直往的人常碰得头破血流,而永远逃避的人终会陷入困局。或许正如太极的阴阳之道,该直面时勇敢接招,需周旋时灵活应对,才是现代人更智慧的生存法则。下次遇到想回避的难题时,不妨先深呼吸三次,再决定是要架桥还是绕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