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zhī tòng yǎng
成语解释: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
成语出处: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12卷:“同父意见亦同,常言道:‘而今的世界只管讲那道学,说正心诚意的,多是一班害了风痹病,不知痛痒之人。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麻木
繁体字形:不知痛癢
英文翻译:be benumbed and unresponsive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痛:1.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:头痛。肚子痛。伤口很痛。2.悲伤:悲痛。哀痛。3.尽情地;深切地;彻底地:痛击。痛骂。痛歼。痛饮。痛下决心。
痒:1.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刺激时引起的想挠的感觉。2.比喻想做某事的愿望强烈,难以抑制:技痒。见人打球,他心里直发痒。
哎哟喂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比如朋友跟你吐槽工作压力大,你却回一句“这有啥难的”,结果对方瞬间黑脸。说白了,这就是典型的“不知痛痒”啊!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啥明明想安慰人,反而把天聊死了?
咱们先拆开看看这个成语。老祖宗造词真有意思,“痛”和“痒”都是身体最直接的感受。有人摔破膝盖还笑嘻嘻说没事,有人被蚊子叮个包就抓心挠肝——这不就是感受阈值的差异吗?举个栗子,部门开会时新同事提了个方案,老员工张口就说“这想法太天真”,这种脱口而出的否定,可不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?
那问题来了:怎么才能不当“不知痛痒”的钢铁直男/直女?我觉着关键得学会“换位思考三步走”。首先暂停嘴比脑快的习惯,其次在脑子里给自己按个暂停键,最后试着用“我要是你...”开头说话。就像上次我表弟高考失利,本来想说“复读呗多大点事”,硬生生改成“要是我考砸了估计得蒙头哭三天”,他反而主动找我商量对策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大家好像越来越容易“不知痛痒”。刷着短视频看人间疾苦,划两下就切换到搞笑猫片,这种碎片化接触让我们的同理心都打了折扣。前两天看到个外卖小哥暴雨送餐的新闻,评论区居然有人说“赚的就是这份辛苦钱”,看得我直摇头——这不就是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吗?
要我说啊,培养感知他人痛痒的能力,就跟健身练肌肉一个道理。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刻意又别扭,但坚持用“假如这事儿摊我身上”的视角看问题,慢慢就会形成条件反射。就像学骑自行车,摔过跤的人自然懂得提醒别人注意刹车,这不就是所谓的“切肤之痛”带来的觉悟么?
最后唠叨句大实话:在这个人人举着手机当盔甲的时代,能对别人的痛痒保持敏感,其实是特别珍贵的能力。下次再遇到朋友诉苦,不妨先递杯热水再说“我懂你”,保准比甩大道理管用十倍。毕竟生活这场大戏,谁还不是个带着淤青前行的主角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