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ān
  • chǐ
  • tó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ān chǐ tóng zǐ

成语解释:指年幼不懂事的儿童

成语出处:《宋史·胡铨传》:“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,指犬豕而使之拜,则怫然怒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小孩

繁体字形:三尺童子

英文翻译:Three foot boy

三尺童子的意思

三:1.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多数或多次:三思。三缄其口。3.姓。

尺:[chǐ]1.市制长度单位。10寸为1尺,10尺为1丈。1尺约合33.33厘米。2.泛指量长度和画图用的器具:卷尺。丁字尺。3.像尺的东西:计算尺。[chě]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。相当于简谱的“2”。

童:1.儿童;小孩子:牧童。顽童。童话。童谣。童年。2.指没结婚的:童男。童女。3.(童儿)旧时指未成年的仆人:书童儿。家童。4.秃:童山。5.姓。“僮”

子:1.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2.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3.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4.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5.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àn)。棋子儿。6.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7.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8.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9.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10.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11.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12.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13.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14.姓。

成语评论

三尺童子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年纪小、个头矮的孩子。但你知道吗?它其实还隐含着另一层意思——别小看孩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。

举个真实场景:小区里有个五岁男孩发现邻居家的水管漏水,主动跑去敲门提醒。大人们常感叹:“三尺童子都注意到的问题,我们大人却视而不见。”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:为什么孩子反而更容易发现细节?因为他们的视角更低,观察环境时更贴近地面事物,这恰是成年人容易忽略的视角盲区。

在传统文化故事里,常出现这样的画面:私塾先生正摇头晃脑讲课,突然有个扎着总角发髻的学童举手发问:“先生,您方才说的‘天圆地方’,为何我站在山顶看地平线是弧形的?”这类情节既展现童言无忌,也暗示着孩童视角可能打破思维定式。现代教育研究发现,7-12岁儿童平均每天会提出125个问题,这种求知欲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。

我曾在博物馆见过有趣一幕:导览员讲解青铜器纹样时,有个小女孩突然指着展柜说:“这个饕餮纹的眼睛,好像爸爸手机里的表情包!”周围观众先是一愣,继而会心微笑。这种跨时空的联想能力,正是孩童特有的认知方式。他们不受既定框架束缚,反而能建立意想不到的连结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成语的运用场景正在发生演变。如今在科技创新报道中,偶尔会看到这样的表述:“这个由中学生团队研发的环保装置,让专业工程师都感叹三尺童子的创造力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成语的本义,又赋予其时代新意,反映出社会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重新认知。

观察儿童与成人的互动模式会发现,当大人愿意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对话时,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启发。这种视角的平等化,或许正是“三尺童子”这个古老成语在当代最值得玩味的延伸意义。教育实践中,已有学校开始设置“儿童议事会”,真正践行着“勿以幼小而轻之”的理念。

三尺童子的造句

  1. 造句 ‘以后凡我大明子民,遇到江阴之人,哪怕是三尺童子也要跪拜。
  2. 造句 伯夷、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,三尺童子知其不可。
  3. 造句 道路纷传,济南城中虽三尺童子亦知。
  4. 造句 运一樽,率得厚利,训致三尺童子亦之双屿为之衣食父母。
  5. 造句 同样的车驾来此迎接先皇时的情景,至今三尺童子尚会吟诵当年的歌谣:“车班班,入河间”。
  6. 造句 众人见一个七尺肥女,故作媚态,向一个三尺童子求欢,大都忍俊不禁。
  7. 造句 那个自然!那个自然!谁不知无极府无论婢女,仆人,就是三尺童子,亦然身怀绝艺,二弟、三弟不知好歹,说话轻重不分,大少爷见谅!大少爷见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