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ī bù bā chā
成语解释:相传曹植七步成诗,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,后因以“七步八叉”形容才思敏捷。
成语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7回:“七步八叉,具有成例;古人击钵催诗,我要击钵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才思
繁体字形:七步八叉
英文翻译:Seven steps and eight forks
七:1.六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,直到第四十九天为止,共分七个“七”。3.姓。
步:1.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;脚步:正步。跑步。寸步难移。走了一步棋。2.阶段:初步。事情一步比一步顺利。3.地步;境地:不幸落到这一步。4.旧制长度单位,1步等于5尺。5.用脚走:步入会场。亦步亦趋。6.踩;踏:步人后尘。7.用脚步等量地:步一步这块地够不够三亩。8.姓。9.同“埠”(多用于地名):盐步。禄步。炭步(都在广东)。
八:1.七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
叉:[chā]1.叉子,一端有两个以上长齿,用以刺取物体的器具:鱼叉。钢叉。2.用叉子刺取:叉鱼。3.像叉的形状。也指叉形符号:交叉。打叉号。[chà]劈叉,两腿分开成一字形落地,是戏曲、杂技、体操、武术等的一种动作。[chǎ]分开:叉着腿。[chá]堵住;卡住:路口叉住了。
“七步八叉”到底是个啥成语?第一次听到这个词,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“七步成诗”和“八叉手”两个典故的结合。其实这个组合词并非传统成语,更像是现代人对快速创作能力的形象化表达。比如有位网络作家在采访中说:“接到临时约稿时,我就像开启七步八叉模式,咖啡没凉透文章就收尾了。”
为什么用数字“七”和“八”来强调速度?这源于曹植七步成诗和温庭筠八叉手成赋的典故。当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,常需要这种急智创作能力。就像上周有位设计师朋友,客户临时更改方案,她硬是在会议开始前的二十分钟,用平板电脑现场画出三套设计草图。
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是天生的吗?观察过二十多位创意工作者后发现,所谓的“七步八叉”其实建立在知识储备之上。有位教文案写作的老师说得实在:“你们看到的十分钟出稿,背后是十年读过的三千本书。”就像程序员调试代码时看似随意的几行修改,其实是积累了大量报错经验的结果。
在短视频时代,这种能力正在被重新定义。最近关注到某知识类博主,他坚持每天用手机拍摄并剪辑三条科普短片。前三个月视频点击惨淡,但半年后突然爆红。这个案例让我想到:现代版的“七步八叉”不仅需要速度,更需要持续试错的韧性。
有个有趣现象:越是强调效率的时代,人们反而越怀念精雕细琢的作品。去年参观过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作坊,老师傅指着正在拉坯的学徒说:“你们年轻人总想着七步八叉,却不知道有些器物要晾足九九八十一天。”这提醒我们:快速产出与深度沉淀,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。
最近在咖啡馆遇到位写毕业论文的学生,她边查资料边嘟囔:“查重系统逼得人必须七步八叉改句式。”这引发新的思考:当创作工具越来越智能,人类的急智能力会进化还是退化?或许未来的创作者,会在AI辅助下找到新的平衡点,既保持思维敏捷,又能深耕内容价值。
路过少儿编程体验课教室时,听到老师正在鼓励学生:“别怕程序报错,你们现在犯的每个bug,都是将来七步八叉解决问题的经验包。”这句话突然点醒:所谓快速反应能力,不过是把走过的弯路都变成了脑中的捷径地图。就像老司机遇到突发路况,那些下意识的应对动作,都是当年新手期磕碰出来的肌肉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