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ō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ōng dū dà yì

成语解释:都:都市;邑:城。四通八达的大都会、大城市。

成语出处:唐 韩愈《守戒》:“今之通都大邑,介于屈强之间,而不知为备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;泛指大城市

繁体字形:通都大邑

英文翻译:large city

通都大邑的意思
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
都:[dōu]1.表示总括,除疑问句外,所总括的成分放在“都”前:全家都搞文艺工作。他无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儿。2.跟“是”字合用,说明理由:都是你磨蹭,要不我也不会迟到。都是昨天这场雨,害得我们耽误了一天工。3.表示“甚至”: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。今天一点儿都不冷。一动都不动。4.表示“已经”:饭都凉了,快吃吧。[dū]1.首都:建都。2.大城市,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:都市。通都大邑。瓷都。煤都。3.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。4.姓。
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”。2.古同“”。

邑:1.泛指城市:通都大邑。2.县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通都大邑”,你会想到什么?这个词字面意思是“四通八达的大城市”,但实际使用中可不仅限于地理概念。举个例子:“上海作为通都大邑,既是金融中心,也是文化融合的试验田。”这里既强调了城市的交通优势,又点出了它的综合影响力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‘通都大邑’而不是直接说‘大城市’?”关键在于这个词自带画面感。比如描述西安时可以说:“千年古都蜕变为通都大邑,地铁穿行在钟楼脚下,高铁站里拖着行李箱的游客正用手机查攻略。”这种表达既保留了历史底蕴,又突显了现代活力,比单纯说“西安是大城市”更有韵味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在非实体场景。比如讨论科技发展时:“长三角地区通过数字基建,把十几个城市连成‘虚拟通都大邑’,程序员在苏州写代码,杭州的运营团队实时协作。”这种用法跳脱了地域限制,赋予了成语新的时代内涵。

个人认为,“通都大邑”的价值在于揭示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。就像深圳从渔村到超级都市的蜕变,本质是“把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的通道打通”。如今很多三四线城市热衷修建超宽马路,却忽视产业配套和居住体验,这恰恰违背了“通”与“大”的平衡之道。

最后看个反向案例:“某些县城新区盲目扩建,空有八车道马路却商铺冷清,这样的‘通都大邑’建设更像是刻舟求剑。”这提醒我们:真正的繁荣不是靠钢筋水泥堆砌,而是有机生长出来的生态体系。当车流、资金流、人才流自然汇聚时,“大邑”才会真正“通”起来。

下次看到城市发展规划,不妨想想:这里的“通”是物理连接还是系统协作?“大”是面积扩张还是能量辐射?或许这会帮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身边的建设热潮。毕竟,能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的城市,才配得上“通都大邑”的美誉。

通都大邑的造句

  1. 造句 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通都大邑。
  2. 造句 庆丰城虽是边远小城,但是规划却参照通都大邑,分作九街十六坊,清灵馆阁位于城南的碧凤坊中。
  3. 造句 小小说的优势很强大,世界上的一些通都大邑,诸如东京、纽约等等,小小说都很发达。
  4. 造句 黄蓉写下药方,让店小二去药店配药,她用的药大都是偏门僻药,嘉兴虽是通都大邑,一时却也配不齐全。
  5. 造句 乔峰赶着马车一路向北,每天最多走上几十里路,就要在通都大邑留宿。
  6. 造句 如今的大连城舟车辐辏,铺商坐贾、串街的商贩比比皆是,已是颇具江南通都大邑的风范。
  7. 造句 九江古称浔阳、柴桑,襟江带湖,背倚庐山,士高气清,富有佳境,是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邑。

"通都大邑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