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ōng
  • dō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ōng dōu dà bù

成语解释:四通八达的大都会、大城市。同“通都大邑”。

成语出处:燕斌《发刊词》:“近年以来,朝野上下,始从事于女子教育问题,通都大埠之间,女校相继成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泛指大城市

繁体字形:通都大埠

英文翻译:large city

通都大埠的意思
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
都:[dōu]1.表示总括,除疑问句外,所总括的成分放在“都”前:全家都搞文艺工作。他无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儿。2.跟“是”字合用,说明理由:都是你磨蹭,要不我也不会迟到。都是昨天这场雨,害得我们耽误了一天工。3.表示“甚至”: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。今天一点儿都不冷。一动都不动。4.表示“已经”:饭都凉了,快吃吧。[dū]1.首都:建都。2.大城市,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:都市。通都大邑。瓷都。煤都。3.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。4.姓。
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”。2.古同“”。

埠:1.码头,多指有码头的城镇:船埠。本埠。外埠。2.商埠:开埠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"通都大埠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会疑惑:这个略显生僻的词到底在说什么?其实它描述的是四通八达的大城市,就像现在的上海陆家嘴,既有纵横交错的地铁网,又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。比如可以说:"站在外滩望去,黄浦江两岸的通都大埠气象扑面而来,游轮穿梭如织,写字楼灯火通明。"

有人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成语来形容大城市?这就好比给照片加滤镜——"通都大埠"四个字既保留了古汉语的韵味,又勾勒出车水马龙的现代图景。以深圳为例,这个四十年前的小渔村,如今已是"货轮昼夜装卸,创客彻夜未眠"的通都大埠,这种转变本身就像成语的现代演绎。

不过要注意,通都大埠不只是钢筋森林。漫步成都宽窄巷子,青砖灰瓦间飘着火锅香气,手机支付声与川剧锣鼓声交织——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奇妙融合,正是当代通都大埠的典型特征。我常觉得,这样的城市就像会呼吸的生命体,既有历史沉淀的厚重感,又有科技创新的轻盈感。

或许你会好奇:小城镇能称为通都大埠吗?这让我想起老家县城新修的高铁站。虽然规模不及北上广,但每天近百趟列车南来北往,让这个曾经闭塞的地方也有了"朝发夕至通九州"的气象。可见只要具备枢纽功能和人流聚集,通都大埠的标签未必专属超级城市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在虚拟世界。某游戏里的主城设计就深得精髓:八条传送门辐射全地图,拍卖行24小时人声鼎沸,玩家们戏称这是"比特世界的通都大埠"。这种跨界使用反而让古语焕发新生,就像老树发新芽般充满生命力。

站在城市规划展馆的沙盘前,看着立体交通模型闪烁的指示灯,忽然明白通都大埠的本质是连接与流动。不论是实体城市的跨海大桥,还是数字世界的5G基站,都在印证着这个成语穿越时空的智慧。下次当你在地铁换乘站被人潮推着前进时,或许能会心一笑:这不就是活生生的通都大埠图景吗?

"通都大埠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