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ōng dōu jù yì
成语解释:同“通都大邑”。
成语出处:郑观应《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小大学书》:“通都巨邑虽有大学,而格致、诚、正、修、齐、治平之事不问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泛指大城市
繁体字形:通都巨邑
英文翻译:large city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都:[dōu]1.表示总括,除疑问句外,所总括的成分放在“都”前:全家都搞文艺工作。他无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儿。2.跟“是”字合用,说明理由:都是你磨蹭,要不我也不会迟到。都是昨天这场雨,害得我们耽误了一天工。3.表示“甚至”: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。今天一点儿都不冷。一动都不动。4.表示“已经”:饭都凉了,快吃吧。[dū]1.首都:建都。2.大城市,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:都市。通都大邑。瓷都。煤都。3.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。4.姓。
巨:1.大;很大:巨款。巨轮。巨幅画像。为数甚巨。2.姓。
邑:1.泛指城市:通都大邑。2.县。
“通都巨邑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拆开看其实很好理解——它指的是交通便利、规模庞大的城市。比如有人评价上海:“这座通都巨邑,既是金融中心,又是文化熔炉。”这里不仅点明了上海的枢纽地位,也暗示了它多元包容的特点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普通大城市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“通”和“巨”的结合。像古代的洛阳、长安,现代的芝加哥、迪拜,这些城市不只是面积大,更重要的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辐射周边的经济影响力。就像现在常说“要致富先修路”,通都巨邑正是这种发展逻辑的终极形态。
再举个实际案例:某企业家在分享创业经历时说:“当初选择深圳,就是看中它作为通都巨邑的区位优势。”这句话背后藏着供应链整合、人才聚集、市场触达等多重考量。现代社会的城市竞争,本质上就是这种综合枢纽能力的比拼。
有意思的是,通都巨邑的发展也面临新挑战。随着远程办公普及,物理空间的“通”正在被数字化的“连接”重新定义。我常在想:未来的通都巨邑会不会演变成“云上枢纽”?就像现在的杭州,虽然地理面积不算最大,但通过电商网络辐射全国,某种程度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定义。
观察身边现象会发现,很多新兴城市正在走“曲线救国”路线。比如贵阳重点布局大数据产业,厦门打造影视文化基地——这些特色化发展路径,或许能让中小型城市在某些领域具备通都巨邑般的吸引力。这提醒我们:城市的生命力,终究在于持续创造连接价值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