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ǎo hǔ pì gu mō bù dé
成语解释:比喻自以为是了不起,听不得批评意见,一触即跳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不许人讲话,老虎屁股摸不得,凡是采取这种态度的人,十个就有十个要失败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老虎屁股摸不得
英文翻译:The butt of a tiger can't be touched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虎:1.哺乳动物,头大而圆,毛黄色,有黑色横纹。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,性凶猛,力气大,善游泳,不善爬树,夜里出来捕食鸟兽。通称老虎。2.比喻勇猛威武:虎将。虎虎有生气。3.露出凶相:虎起脸。4.姓。5.同“唬”。
屁:1.由肛门排出的臭气:放屁。2.比喻没用的或不足道的事物:屁话。屁大点事也值得大惊小怪。3.泛指任何事物,相当于“什么”(多用于否定或斥责):你懂个屁。别翻了,包里屁都没有。
股:1.大腿。2.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(级别一般比科低):总务股。人事股。3.绳线等的组成部分:三股儿绳。把线捻成股儿。4.集合资金的一份或一笔财物平均分配的一份:股份。分股。按股均分,每股五百元。5.指股票:炒股。绩优股。垃圾股。6.a)用于成条的东西:一股线。一股泉水。上山有两股道。b)用于气体、气味、力气等:一股热气。一股香味。一股劲。c)用于成批的人(多含贬义):两股土匪。一股敌军。7.我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较长的直角边。
摸:1.用手接触一下(物体)或接触后轻轻移动:我摸了摸他的脸,觉得有点儿发烧。2.用手探取:摸鱼。他在口袋里摸了半天,摸出一张纸条来。3.试着了解;试着做:摸底。逐渐摸出一套种水稻的经验来。4.在黑暗中行动;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:摸到床边开亮了灯。摸了半夜才到家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得:[dé]1.得到(跟“失”相对):取得。得益。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。这件事办成了你也会得些好处。2.演算产生结果:二三得六。五减一得四。3.适合:得用。得体。4.得意:自得。5.完成:饭得了。衣服还没有做得。6.用于结束谈话的时候,表示同意或禁止:得,就这么办。得了,别说了。7.用于情况不如人意的时候,表示无可奈何:得,这一张又画坏了!8.助动词。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许可(多见于法令和公文):这笔钱非经批准不得擅自动用。9.用在别的动词前,表示可能这样(多用于否定式):水渠昨天刚动手挖,没有三天不得完。[de]用在动词后面,表示动作已经完成(多见于早期白话):出得门来。[děi]1.助动词。需要: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。修这座水库得多少人力?2.“得”的否定是“无须”或“不用”,不说“不得”。3.助动词。表示揣测的必然:快下大雨了,要不快走,就得挨淋。4.舒服;满意:这个沙发坐着真得。
“老虎屁股摸不得”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人或事的敏感程度,比如在职场中,如果领导正在气头上,同事之间可能会悄悄提醒:“这会儿可别去汇报坏消息,老虎屁股摸不得啊!”这句话既点明了情境的特殊性,又暗示了此时沟通需要讲究策略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拿老虎打比方?其实答案藏在动物的本能中。老虎作为丛林之王,领地意识极强,任何冒犯都可能引发激烈反应。这种比喻延伸到生活中,提醒人们注意边界感——比如朋友刚经历失败时,若反复追问细节,就像“摸老虎屁股”一样容易触发对方的自尊心防线。
有次在社区会议上,李阿姨提议取消广场舞时段的灯光,立刻有位大爷拍桌道:“我们跳了十几年,凭啥说改就改?”这让我突然想到,某些长期存在的习惯就像“老虎屁股”,改变需要循序渐进。与其强硬对抗,不如先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,比如建议调整灯光亮度而非直接关闭。
现代社交中,这个成语反而有了新价值。当同事在会议上坚持某个明显有漏洞的方案时,与其当场戳破,不如私下沟通。就像野生动物摄影师不会直接走向猛兽,而是选择合适角度观察——这种“不摸屁股”的智慧,本质上是对他人立场的尊重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强调“老虎屁股摸不得”的环境,往往越需要建设性的沟通渠道。就像动物园会给猛兽设计专用投食通道,我们在处理敏感问题时,也可以创造安全的表达空间。比如用“我观察到……”替代“你错了……”,既传达了观点,又避开了“摸屁股”的风险。
或许有人觉得这是明哲保身,但换个角度看,这是社会协作的润滑剂。就像交通信号灯的存在不是为了限制自由,而是为了保障通行安全。当我们意识到某些“老虎屁股”本质上是集体默认的规则时,就能更理性地选择应对方式,既不盲目冲撞,也不丧失原则。
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“老虎”真的存在吗?还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恐惧?有时候所谓的禁忌,可能只是缺乏沟通导致的误会。就像古人怕虎源于未知,而现代人通过了解习性,反而能与自然达成微妙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