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ǎ sǐ lǎo hǔ
成语解释: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
成语出处:鲁迅《坟 论“费厄泼赖”应该缓行》:“我以为‘打死老虎’者,装怯作勇,颇含滑稽,虽然不免有卑怯之嫌,却怯得令人可爱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攻击失势的人
繁体字形:打死老虎
英文翻译:belabor the slain tiger
打:[dǎ]1.除去:打旁杈。2.舀取:打水。打粥。⑰买:打油。打酒。打车票。⑱捉(禽兽等):打鱼。⑲用割、砍等动作来收集:打柴。打草。⑳定出;计算:打草稿。打主意。成本打二百块钱。(21)做;从事:打杂儿。打游击。打埋伏。打前站。(22)做某种游戏:打球。打扑克。打秋千。(23)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:打手势。打哈欠。打嗝儿。打踉跄。打前失。打滚儿。打晃儿(huàngr)。(24)采取某种方式:打官腔。打比喻。打马虎眼。3.从:打这儿往西,再走三里地就到了。他打门缝里往外看。打今儿起,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。[dá]十二个为一打:一打铅笔。两打毛巾。[英dozen]
死:1.(生物)失去生命(跟“生、活”相对):死亡。死人。这棵树死了。死棋。死火山。2.不顾生命;拼死:死战。死守。3.至死,表示坚决:死不认输。死也不松手。4.表示达到极点:笑死人。高兴死了。死顽固。5.不可调和的:死敌。死对头。6.固定;死板;不活动:死脑筋。死心眼。死规矩。死水。开会的时间要定死。7.不能通过:死胡同。死路一条。把漏洞堵死。
老:1.年岁大(跟“少、幼”相对):老人。老大爷。他六十多岁了,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。2.老年人(多用作尊称):徐老。敬老院。扶老携幼。3.婉辞,指人死(多指老人,必带“了”):隔壁前天老了人了。4.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;老练:老手。老于世故。5.很久以前就存在的(跟“新”相对,下6.同):老厂。老朋友。老根据地。这种纸烟牌子很老了。7.陈旧:老脑筋。老机器。这所房子太老了。8.原来的:老脾气。老地方。9.(蔬菜)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(跟“嫩”相对,下10.同):油菜太老了。11.(食物)火候大:鸡蛋煮老了。青菜不要炒得太老。12.姓。
虎:1.哺乳动物,头大而圆,毛黄色,有黑色横纹。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,性凶猛,力气大,善游泳,不善爬树,夜里出来捕食鸟兽。通称老虎。2.比喻勇猛威武:虎将。虎虎有生气。3.露出凶相:虎起脸。4.姓。5.同“唬”。
“打死老虎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摸不着头脑——老虎不是保护动物吗?为什么要打它?其实这里的“老虎”并不是指真实的猛兽,而是比喻那些已经失去威胁的人或事。
为什么说“打死老虎”是一种讽刺?比如某公司老板因贪污被查,媒体铺天盖地批评时,可能有员工突然跳出来说:“我早就看出他不是好人!”这种情况就像老虎已经被关进笼子,还要冲它扔石头显示勇敢,本质上只是在安全距离外展现虚假的正义感。
生活中类似场景比比皆是:同事的方案被领导否决后,总有人事后诸葛亮般点评“这个思路本来就有问题”;朋友创业失败,也会冒出“我当初就觉得不靠谱”的论调。这些都属于典型的“打死老虎”行为——等风险消失后才敢表态,本质上缺乏直面问题的勇气。
这种现象为何普遍存在?心理学中的“后见之明偏差”或许能解释:当结果已知时,人们会不自觉地修改对过去的记忆,误以为自己早有预见。就像看完悬疑电影才恍然大悟的观众,其实若真参与破案,未必能比主角更快找到线索。
我个人观察发现,网络时代的“打死老虎”现象更值得警惕。当某个热点事件尘埃落定,总有人翻出旧闻配上“早该如此”的评论,这种廉价的事后聪明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,反而会助长“站队比思考更重要”的不良风气。
真正有价值的行动,应该像《武松打虎》里的英雄那样,在老虎尚具威胁时直面挑战。与其事后当评论家,不如在事情发酵时就理性发声,哪怕要承担被反驳的风险。毕竟,活老虎虽然危险,但战胜它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