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án yán qǐ fú
成语解释:绵延:延续不断的样子。指高低起伏延续不断
成语出处:朱自清《序》:“加上绵延起伏的群山,错落隐现的胜迹,足够教你流连忘反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高低起伏延续不断
繁体字形:綿延起伏
英文翻译:Rolling and rolling
绵:1.丝绵。2.柔软:绵软。3.单薄:绵力。绵薄。4.连续不断:绵延。
延:1.延长:蔓延。绵延。延年益寿。苟延残喘。2.(时间)向后推迟:迟延。延期。开学日期延至10月份。3.聘请;邀请:延聘。延师。延医。延至其家。4.姓。
起:1.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:起来。起立。起床。早睡早起。2.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飞。3.物体由下往上升:皮球不起了。4.长出(疱、疙瘩、痱子):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。5.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:起货。起钉子。6.发生:起风了。起疑心。起作用。7.发动;兴起:起兵。起事。8.拟写:起稿子。起草。9.建立:起伙。起会。白手起家。平地起高楼。10.姓。11.件;次: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。防止了一起事故。12.群;批:外面进来一起人。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:乐队奏起迎宾曲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1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:他多次问起过你。想起一件事。
伏:1.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;趴:伏案。伏在桌子上。2.低下去:起伏。此起彼伏。3.隐藏:潜伏。伏击。昼伏夜出。4.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;伏天:入伏。初伏。三伏天。每伏十天。5.屈服;低头承认;被迫接受:伏诛。6.使屈服;降伏:降龙伏虎。7.姓。8.伏特的简称。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,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。
“绵延起伏”这个词,总让人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山脉或麦浪。比如站在山顶眺望远方,你会脱口而出:“这丘陵地带真是绵延起伏,像一条沉睡的巨龙。”不过,这个成语只能形容自然景观吗?
其实它也能比喻人生际遇。有位创业者曾对我说:“创业就像在绵延起伏的群山里穿行,你以为翻过最高峰就是坦途,转眼又见新山头。”这话精准捕捉了奋斗者的真实体验——成功与挫败往往交替出现,但整体趋势仍向前延伸。
有人可能会问:用这个词会不会显得文绉绉?我倒觉得成语的生命力在于活用。比如描述股市行情时,“上证指数走出绵延起伏的曲线”既专业又形象。比起冷冰冰的“波动”,它暗含了动态发展的韵律感。
最近看考古纪录片时注意到,专家用“绵延起伏的文明脉络”形容黄河流域遗址分布。这个用法让我耳目一新——不仅描绘了地理形态,更暗喻中华文明传承的延续性。这或许就是汉语的魅力:四字成语能承载跨越时空的厚重感。
下次路过郊野时不妨驻足观察:电线杆在田野间划出的波浪线,收割机驶过麦田留下的轨迹,这些现代图景同样可以用“绵延起伏”来描摹。语言本应随时代生长,关键是用得贴切自然,就像春雨渗入土地般不着痕迹。
生活中处处可见这种动态平衡:心电图跳动的折线,孩子成长的轨迹,甚至手机信号格的变化。理解了这个意象,再看那句“历史长河绵延起伏”,就能品出其中既承认曲折又坚信向前的双重意味。这或许正是我们需要的人生态度——既清醒认知现实的起伏,又保持眺望远方的目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