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ī cháo qǐ fú
成语解释:思想活动极频繁。
成语出处:王宗仁《夜明星》:“我睡不着,走出帐篷,站在一个土坡上,望着漫山遍野的夜明星,思潮起伏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指思想活动极频繁
繁体字形:思潮起伏
英文翻译:the flood of ideas now rising now falling
思:[sī]1.想,考虑,动脑筋:思想(a.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;b.想法,念头;c.思量)。思忖。思索。思维。沉思。寻思。见异思迁。2.想念,挂念:思念。思恋。相思。3.想法:思绪。思致(新颖独到的构思、意趣)。构思。4.姓。[sāi]〔于思〕多胡须的样子,如“自捋颔下,则于思者如故矣”。
潮:1.潮汐,也指潮水:早潮。海潮。涨潮。退潮。2.比喻像潮水那样有涨有落、有起有伏的事物:寒潮。心潮。思潮。学潮。热潮。3.潮湿:受潮。返潮。背阴的房间有点儿潮。4.成色低劣:潮银。潮金。5.技术不高:手艺潮。6.指广东潮州:潮剧。潮绣。7.姓。
起:1.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:起来。起立。起床。早睡早起。2.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飞。3.物体由下往上升:皮球不起了。4.长出(疱、疙瘩、痱子):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。5.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:起货。起钉子。6.发生:起风了。起疑心。起作用。7.发动;兴起:起兵。起事。8.拟写:起稿子。起草。9.建立:起伙。起会。白手起家。平地起高楼。10.姓。11.件;次: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。防止了一起事故。12.群;批:外面进来一起人。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:乐队奏起迎宾曲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1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:他多次问起过你。想起一件事。
伏:1.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;趴:伏案。伏在桌子上。2.低下去:起伏。此起彼伏。3.隐藏:潜伏。伏击。昼伏夜出。4.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统称;伏天:入伏。初伏。三伏天。每伏十天。5.屈服;低头承认;被迫接受:伏诛。6.使屈服;降伏:降龙伏虎。7.姓。8.伏特的简称。1安的电流通过电阻为1欧的导线时,导线两端的电压是1伏。
“思潮起伏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不像心里有一片海?比如,当一个人面对重大决策时,内心可能会反复纠结:“选A还是选B?选错了怎么办?”这时候的思绪就像海浪一样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
有人问:“思潮起伏是不是等同于胡思乱想?”其实不然。比如作家创作时,灵感突然爆发又突然卡壳,这种思维的剧烈波动反而是深度思考的表现。就像画家调色盘上的颜料,看似混乱,最终却能拼出完整的画面。
再来看职场中的例子。新人小张接到第一个独立项目时,“方案改了十几次,晚上失眠都在想细节”。这种高强度的思维活动看似消耗精力,但正是这种反复推敲的过程,让他快速积累了经验。有时候,“乱”恰恰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有人可能担心:“思绪太活跃会不会影响判断?”不妨参考科学家的研究过程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前,也曾经历过无数假设与推翻的循环。关键不在于消灭波动,而是学会在波动中抓住主线——就像冲浪者驾驭浪花,而不是被浪花吞没。
我常觉得,现代人把“情绪稳定”捧得太高,反而压抑了思维天然的流动性。那些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的夜晚,手机备忘录里突然闪现的灵感碎片,甚至是洗碗时冒出的新点子,都是思想潮汐留下的珍珠。与其对抗这种起伏,不如备好“救生圈”:写日记、与人讨论,或者单纯给自己半天放空时间。
最后看个历史片段。苏轼被贬黄州时,从苦闷到豁达的心路历程,不正是一场持续数年的“思潮起伏”吗?他在《赤壁赋》里写下的“寄蜉蝣于天地”,既是对生命短暂的感慨,也是跳出思维漩涡后的通透。有时候,潮水退去时留下的痕迹,比潮水本身更有价值。
傍晚散步时,你看着天边云卷云舒,心里想着明天的工作安排,突然又回忆起童年某个相似场景——这种自然的思维跳跃,不就是生活赠予的免费戏剧吗?当思想的海浪拍打岸边,我们至少可以做个安静的观潮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