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ǎi dǐ lāo yuè
成语解释:也作“水中捞月”、“海中捞月”。捞:捞取。从海中捞月亮。形容做事白费力气;根本达不到目的。
成语出处: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7卷:“先前的两个轿夫,却又不知姓名住址,有影无踪,海中捞月,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海底撈月
英文翻译:strive for the impossible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底:[dǐ]1.最下面的部分:底层。底座。底下(a.下面;b.以后)。海底。底肥。2.末了:年底。月底。到底。3.根基,基础,留作根据:刨根问底。底蕴。底稿。底版。4.图案的基层:白底蓝花的瓶子。5.何,什么:底事伤感。6.古同“抵”,达到。[de]同“的”。
捞:1.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:打捞。捞饭。捞鱼。2.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:趁机捞一把。3.顺手拿:披上衣服,捞起铁锹就走。
月:1.月球;月亮:月食。月光。赏月。2.计时的单位,公历1年分为12个月。3.每月的:月刊。月产量。4.形状像月亮的;圆的:月琴。月饼。5.姓。
“海底捞月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这个成语字面像极了拿着网兜去海里捞月亮,听起来既浪漫又荒唐。其实它常用来比喻“做不可能实现的事”或“白费力气”,比如有人试图用筛子装水,别人就会笑他:“你这简直是海底捞月!”
生活中哪里会遇到“海底捞月”的情况?举个真实例子:我邻居大爷总想在阳台上种荔枝树,每天浇水施肥折腾三年,树倒是长高了,可半颗果子都没结过。社区园艺师委婉提醒:“亚热带植物在北方露天结果?您这是海底捞月啊!”大爷这才恍然大悟,改种了石榴树,第二年就丰收了。
为什么人们明知不可为还要尝试?这里藏着个有趣的矛盾——有时候“海底捞月”式的努力未必全无价值。就像二十年前的科学家研究永动机,虽然最终证明违背物理定律,但过程中却意外发现了更高效的能源转换方式。这让我想到:有些目标像月亮倒影,捞不到却照见了前路。
职场里如何避免陷入“海底捞月”的陷阱?有位做销售的朋友曾分享经验:当客户反复说“等有预算再联系”,继续穷追猛打就是海底捞月。聪明的做法是保持联系但转移重点,比如转为提供行业报告,反而可能在未来收获意外订单。这比执着于眼前不可能的事要明智得多。
从文化视角看,这个成语其实充满东方智慧。它不像西方谚语“追逐彩虹”那样强调虚幻美好,而是用“海底”这个具体场景,强调努力与现实的错位感。就像古人观潮时写的诗句:“欲掬银盘波上影,方知月在九重天”,这种认知错位带来的顿悟,恰恰是成语的精妙所在。
下次遇到看似无解的问题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我是在脚踏实地解决问题,还是在追逐水中的月亮倒影?有时候转换视角比坚持错误方向更重要,毕竟真正的月亮,始终挂在我们抬头可见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