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uǐ dǐ lāo yuè
成语解释:同“水中捞月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下卷:“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无声,却如水底捞月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白费力气
繁体字形:水底撈月
英文翻译:dredge the moon out from the bottom of the water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底:[dǐ]1.最下面的部分:底层。底座。底下(a.下面;b.以后)。海底。底肥。2.末了:年底。月底。到底。3.根基,基础,留作根据:刨根问底。底蕴。底稿。底版。4.图案的基层:白底蓝花的瓶子。5.何,什么:底事伤感。6.古同“抵”,达到。[de]同“的”。
捞:1.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:打捞。捞饭。捞鱼。2.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:趁机捞一把。3.顺手拿:披上衣服,捞起铁锹就走。
月:1.月球;月亮:月食。月光。赏月。2.计时的单位,公历1年分为12个月。3.每月的:月刊。月产量。4.形状像月亮的;圆的:月琴。月饼。5.姓。
“水底捞月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去捞水中的月亮,结果自然是一场空。比如有人想通过买彩票一夜暴富,朋友可能会劝他:“这和‘水底捞月’有什么区别?不如踏实工作更靠谱。”这时候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们会用这个成语形容徒劳无功的事?答案藏在它的来源里——月亮只是倒影,再努力也抓不住,就像不切实际的目标注定无法实现。
再比如公司里有个同事总爱提天马行空的方案,老板听完摇头:“咱们资源有限,这种‘水底捞月’的计划还是先放一放。”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难道所有看似困难的目标都不值得尝试吗?其实不然。成语真正的启示在于:要分清幻想与现实。就像登山者不会试图徒手攀爬冰封的悬崖,但会准备专业装备再出发。
有趣的是,生活中有些“水底捞月”的行为反而带来意外收获。比如小明苦练三年魔术想成为职业魔术师,虽然没成功,却在社区活动里成了孩子们的“月亮叔叔”。这让我想到,追求看似虚幻的目标时,过程本身可能藏着惊喜。就像小时候蹲在池塘边捞月亮的我们,虽然没抓到月亮,却记住了那个夏天晚风的味道。
不过要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并不是否定所有远大理想。它的警示在于认清事物本质。就像现代创业者常说“别做伪需求”,其实和“水底捞月”的智慧不谋而合。与其盲目追逐镜花水月,不如先伸手试试水温——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最佳方式。
最后想分享一个观察: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人,往往既懂“水底捞月”的警示,又保有伸手捞月的勇气。他们不会对着倒影空想,而是会造一艘船去追寻真正的月亮。这种务实与浪漫的结合,或许才是应对这个成语最生动的解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