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uǐ dǐ lāo zhēn
成语解释:在水底下捞一根针。形容很难找到。
成语出处:元·吴昌龄《二郎收猪八戒》第三折:“俊儿夫似海内寻针,姻缘事在天数临,无缘分怎的消任?直耽搁到如今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劳而无功
繁体字形:水底撈針
英文翻译:dredge for a needle in the sea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底:[dǐ]1.最下面的部分:底层。底座。底下(a.下面;b.以后)。海底。底肥。2.末了:年底。月底。到底。3.根基,基础,留作根据:刨根问底。底蕴。底稿。底版。4.图案的基层:白底蓝花的瓶子。5.何,什么:底事伤感。6.古同“抵”,达到。[de]同“的”。
捞:1.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:打捞。捞饭。捞鱼。2.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:趁机捞一把。3.顺手拿:披上衣服,捞起铁锹就走。
针:1.缝衣物用的工具,细长而小,一头尖锐,一头有孔或钩,可以引线,多用金属制成:绣花针。缝纫机针。2.细长像针的东西:松针。指南针。表上有时针、分针和秒针。3.针剂:防疫针。打针。4.中医刺穴位用的特制的金属针:银针。毫针。5.中医用特制的金属针按穴位刺入体内医治疾病:针灸。6.姓。
“水底捞针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功夫招式,但实际上它形容的是“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”。比如有人想在海量未分类的文档里找到一条两年前的留言,同事可能会开玩笑:“你这简直是水底捞针啊!”
为什么用“水底”而不是“沙漠”或“森林”呢?其实水和针的组合最能体现难度层级——针体积小易沉底,水流又会改变位置,这种动态的困难比静态环境更让人抓狂。就像试图在不停刷新的社交媒体信息流里找回昨天瞥见的一条新闻,刚想点开就被新内容淹没了。
上周帮邻居王阿姨修老式收音机时深有体会。她要找二十年前常听的戏曲频道,旋钮早就失灵,频道列表也模糊不清。我拿着螺丝刀调侃:“阿姨,咱们这可是现代版的水底捞针。”最后通过反复调试波段,居然真找到了那个带着杂音的频道,王阿姨笑得眼角的皱纹都在跳舞。
当代社会还有水底捞针的情况吗?太常见了!像在500人的工作群里找三个月前领导随口提的要求,或者在手机相册里翻三年前拍的会议白板笔记。不过我发现用“关键词+时间轴”的双重筛选法,配合云盘分类标签,能把“海底”范围缩小成“游泳池”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科技发达的时代,人们反而越容易陷入新的“水底捞针”困境。上周参加行业峰会,看着演讲者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数据海洋,突然觉得那些闪烁的折线图就像沉在数字海洋里的银针。但转念一想,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长的胳膊,而是更智能的磁铁。
最近辅导表弟填报志愿时,他对着200多个专业列表发愁:“这比水底捞针还难!”我教他用排除法先划掉完全不感兴趣的领域,再给剩余选项贴红黄绿标签。三个小时后,他盯着剩下的五个选项眼睛发亮:“原来针就藏在第三个珊瑚礁后面啊!”
说到底,“水底捞针”之所以成为经典比喻,是因为它精准击中了人类面对复杂系统时的普遍焦虑。但观察身边那些总能快速找到“针”的人,发现他们往往掌握着两个诀窍:要么带着特殊工具(比如搜索技巧),要么懂得请章鱼帮忙(借助团队协作)。下次当你觉得又在捞针时,不妨先问问:这片水域,真的需要亲自去捞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