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èi ér bù yòng
成语解释:备:准备。准备好而暂时不用;以应急需。
成语出处:清 吴趼人《糊涂世界》第九卷:“虽说备而不用,到得那时候,听凭兵丁造一句谣言,开上几排枪,那人可就死了不少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告诫人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
繁体字形:備而不用
英文翻译:ready just in case
备:1.具备;具有:德才兼备。2.准备:备用。备足原料。备而不用。3.防备:防旱备荒。攻其不备。以备不时之需。4.设备(包括人力物力):军备。装备。5.表示完全:艰苦备尝。关怀备至。备受欢迎。6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用:1.使用:用力。用兵。公用。大材小用。2.费用:用项。家用。3.用处:功用。多少总会有点用。4.需要(多用于否定式):天还很亮,不用开灯。东西都准备好了,您不用操心了。5.吃、喝(含恭敬意):用饭。请用茶。6.引进动作、行为所凭借的工具、手段等:用笔写字。用老眼光看人。7.因此;因8.(多用于书信):用特函达。9.姓。
哎呀,说到“备而不用”这个成语,咱得先搞明白它的核心意思——说白了,就是“准备好了但暂时用不上”。比如你囤了一堆零食防加班,结果项目提前搞定,零食只能默默待在抽屉里吃灰,这就叫典型的“备而不用”嘛!
这时候有人可能要问了:“既然用不上,为啥还要费劲准备呢?”嘿,问得好!其实这背后藏着个生活智慧:不怕一万,就怕万一。你想想看,家里备着的灭火器可能十年都用不到一次,但万一厨房着火,这玩意儿能救命啊!说白了,这就是用“备”来对冲风险,哪怕暂时用不上,心里也踏实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老王学了三年Python编程,结果工作压根用不上。你猜怎么着?后来公司搞数字化转型,他立马成了部门里的技术担当,工资直接涨了30%!你看,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,哪怕这准备看着像“无用功”。(悄悄说,这事儿就发生在我前同事身上,真人真事!)
不过话又说回来,“备而不用”也得有个度。就像我邻居张姐,去年囤了200斤大米,结果到现在还没吃完,最后生了虫子全喂了鸽子。所以啊,关键得看备的是什么、备多少量。个人觉得,战略性储备和盲目囤货之间,就差个理性判断。
不知道你们发现没?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推崇“备而不用”的生活哲学。比如随身带充电宝但手机总剩50%电,包里常备创可贴却从没受伤。这种“安全感储备”其实特别聪明——既不影响日常,又能应对突发状况。要我说啊,这可比老一辈“宁可错杀一千”的囤货方式高明多了。
最后提个醒儿:下次整理衣柜看见那件买来三年没穿的风衣,别急着断舍离。说不定哪天突然降温,它就成了救命神器。生活嘛,有时候就得给“可能性”留点空间,你说是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