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ǒu chū bù xùn
成语解释:逊:恭顺;谦逊。说出的话非常不谦逊;没有礼貌。
成语出处:清·贪梦道人《彭公案》第16回:“他说我讹他,还口出不逊,打了我一顿,求老爷公断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指非常不谦虚
繁体字形:口出不遜
英文翻译:make impertinent remarks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逊:1.让出(帝王的位子):逊位。2.谦虚;谦恭:谦逊。出言不逊。3.差;比不上;不及:逊色。稍逊一筹。
生活中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有人因为情绪激动或无心之失,说出一些冒犯他人的话。比如同事争执时甩出一句“你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,还能指望什么?”这种带有攻击性的表达,就是典型的口出不逊。
为什么人们明知会伤人还要口出不逊?有次在便利店看到顾客对店员大吼:“你们店的服务就像蜗牛爬!”仔细观察会发现,当事人往往处于情绪过载状态。当焦虑值突破临界点,大脑的理性控制系统就会暂时失灵,就像高压锅忘了关火,蒸汽总要找个出口。
朋友小林有次分享亲身经历:通宵赶工时被组长质问“你是用脚指头写代码的吗?”,当时气得浑身发抖。但冷静后发现,组长其实是想说“这个模块需要更严谨的测试”。这说明很多冒犯性语言背后,藏着未被妥善表达的核心诉求。
如何避免成为言语利箭的发射器?试试把“你从来不考虑别人感受”改说成“我希望我们能多些相互理解”。就像炒菜时把猛火调成文火,同样的食材却能煮出不同滋味。有次邻居装修噪音太大,我说“您家电钻声让我想起牙医诊所”,结果对方主动调整了施工时间。
个人认为,语言暴力就像用钝刀切肉——既伤案板又毁食材。与其说这是道德问题,不如看作沟通技术的缺失。观察那些高情商的沟通者,他们善于把“你怎么这么笨”转译成“我们一起找更好的方法”。
下次当负面情绪翻涌时,不妨给自己三秒钟的暂停间隙。就像开车遇到红灯不是惩罚,而是为了更安全地通行。培养这种言语缓冲习惯,或许就能把伤人的利箭,化作解决问题的桥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