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ù zhī yī shěn
成语解释:哂:微笑。用笑一笑来回答。表示不值得理会
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·沈文奎传》:“上无日:‘此难能’,更无日,‘乃公从马上得之’,乌用此迂儒之常谈,而付之一哂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表示毫不在意
繁体字形:付之一哂
英文翻译:Pay one's share
付:1.交给:交付。托付。付表决。付诸实施。付之一炬。尽付东流。2.给(钱):付款。支付。3.姓。4.同“副2”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哂:1.微笑:哂收。2.讥笑。
“付之一哂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实际用起来却特别接地气。比如同事小王开会时吹牛说:“我一天能写十万行代码!”你听完可能摆摆手,笑着回一句:“这种话啊,付之一哂就得了。”这时候问题来了:为什么用“付之一哂”而不是直接说他吹牛?其实成语本身带着点“懒得较真”的豁达感,既表达了不认同,又避免了正面冲突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。朋友聚会时有人吐槽:“最近总有人教我怎么做人,烦死了。”你接茬说:“别往心里去,付之一哂呗。”这里藏着个小疑问:面对别人的指指点点,一笑而过是不是太消极了?恰恰相反,选择“付之一哂”反而是一种主动的情绪管理——把无关紧要的评价当耳旁风,才能腾出精力专注自己的节奏。
刷社交媒体时看到这样的场景最典型。有人发帖说:“吃香菜会导致智商下降!”底下最高赞评论往往是:“这种伪科学,付之一哂罢了。”这时候可能会想:为什么大家不直接骂他胡说八道?因为成语用在这里既表明了态度,又带着点“看破不说破”的幽默感,比直接开怼更有回旋余地。
不过要注意语境分寸。比如老板在会上说错数据,你当场笑出声:“这种错误付之一哂就行啦!”那可能真要丢饭碗了。这里有个隐藏知识点:成语虽好,但要看场合用。面对权威或严肃话题时,“付之一哂”容易显得轻佻,就像穿拖鞋去正式晚宴——合适的情境才是关键。
我倒是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。每天各种奇葩言论满天飞,要是每条都较真,怕是早气出高血压。像邻居大妈说“WiFi辐射会让人不孕”,你边点头边笑着转移话题,这种“付之一哂”的智慧,某种程度上是现代人的生存技能。不过话说回来,该认真的时候还得较真——比如遇到食品安全或医疗谣言,可不能随便一笑置之。
最后看个温馨的家庭场景。爷爷拿着养生文章念叨:“手机充电时接电话会爆炸!”孙子憋着笑说:“您说的这些啊,咱们付之一哂就行。”这时候问题又冒出来:对长辈也适用吗?其实重点在表达方式。配合着端茶倒水的动作,用玩笑语气说出来,既维护了亲情,又悄悄传递了科学态度,比硬邦邦的“那是假的”高明多了。
说到底,“付之一哂”就像语言工具箱里的瑞士军刀,既能化解尴尬,又能保留体面。但就像切牛排不能用螺丝刀头,关键得看清楚什么时候该用它。下次遇到无伤大雅的荒诞言论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,说不定比长篇大论的争论更有效。毕竟有些事啊,笑着摇摇头,比争得面红耳赤更有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