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ù zhī yī tàn
成语解释:叹一口气。多指对不满意的某件事表示无可奈何。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一:“前日之事,我也不计较长短,付之一叹罢了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付之一嘆
英文翻译:Let it go
付:1.交给:交付。托付。付表决。付诸实施。付之一炬。尽付东流。2.给(钱):付款。支付。3.姓。4.同“副2”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叹:1.叹气:叹息。可叹。长吁短叹。2.吟哦:咏叹。一唱三叹。3.发出赞美的声音:赞叹。叹为奇迹。
“付之一叹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贴近生活。比如有人花了好几个月准备考试,结果因为突发状况没能参加,最后只能摇摇头说:“算了,付之一叹吧。”这里的“付之一叹”既表达了无奈,又带着一种“放下纠结”的豁达感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让人感同身受?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“努力过但结果不如意”的普遍状态。比如同事小张熬夜做的方案被领导否决,他苦笑着说:“折腾这么久,最后也只能付之一叹了。”这种场景是不是像极了我们日常遇到的“努力打水漂”的瞬间?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:老王种了三年盆栽,结果出差时邻居浇水太多把花淹死了。他对着枯死的植物拍了张照发朋友圈,配文“三年心血,付之一叹”。评论区立刻炸出一堆“同款惨案”——有人养鱼翻缸,有人做饭烧锅。你看,这种“哭笑不得的遗憾”反而成了大家互相安慰的纽带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用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消极?”其实恰恰相反。朋友阿琳考研失利后发了条动态:“图书馆打卡182天,付之一叹,江湖再见。”配图是摞起来半人高的复习资料。这条动态收获的点赞比庆祝上岸的同学还多——大家佩服的不是结果,而是她坦然接受现实后继续向前的勇气。
我自己特别喜欢这个成语里藏着的智慧:它承认了生活的不可控,但又不沉溺于抱怨。就像上周我花两周写的项目书被客户临时改需求作废,对着电脑愣了三秒,突然笑出声:“得,付之一叹,重头再来呗。”有时候接受“计划赶不上变化”,反而能腾出心力寻找新方向。
下次遇到那种“憋屈但又没辙”的情况,不妨试试用这个词。它像给情绪开了个透气口,说完之后反而能轻松上阵——毕竟,能笑着叹气的故事,往往都会有个意想不到的后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