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wú qiú bǎo
成语解释:饱:吃足。饮食不要求饱,指饮食要有节制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孔丘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君子食无求饱,居无求安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饮食要有节制
繁体字形:食無裘飽
英文翻译:Food without satiety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求:1.请求:求救。求教。求您帮我做一件事。2.要求:力求改进。精益求精。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。3.追求;探求;寻求:求学问。实事求是。刻舟求剑。不求名利。4.需求;需要:供求关系。供过于求。5.姓。
饱:1.吃足了。与“饿”相对。2.足;充分:饱经忧患。3.满足:以饱眼福。
“食无求饱”这个成语出自《论语》,字面意思是饮食不过分追求饱足。比如现代人聚餐时,面对满桌佳肴,有意识地只吃七分饱,笑着说:“咱们学学古人食无求饱,留点胃口给餐后水果吧。”这既传承了文化智慧,又符合健康饮食理念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不过量进食反而更好?科学研究表明,长期过饱状态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,就像持续超载的货车更容易出现故障。宋代诗人陆游在《食粥》中写的“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将食粥致神仙”,正是用亲身实践验证了适量饮食的益处。
再看职场场景。新人小王在商务宴请时谨记食无求饱的原则,既不狼吞虎咽失礼,又保持清醒参与谈话。这种分寸感让客户觉得他既懂传统文化,又具备专业素养。反观过度劝酒吃喝的应酬文化,反而容易模糊工作重点。
或许有人质疑:享受美食不是人生乐事吗?这恰是成语的深层智慧——它不反对美味,而是强调“求”的尺度。就像品茶讲究“三分解渴七分品”,饮食中的克制反而能提升生活质感。我个人在尝试轻断食后发现,适度的饥饿感能让味觉更敏锐,粗茶淡饭也能吃出滋味。
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这个原则。李女士教孩子吃饭时说:“碗里留一口,心里留余地。”这种教育方式既培养孩子的自控力,又暗合食无求饱的古老智慧。当孩子问“为什么不能光盘”,她解释:“就像写作业要留检查的时间,吃饭也要给身体消化的空间。”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早已超越饮食范畴。它提醒我们:工作不必求满,给灵感留呼吸间隙;购物不必求全,为生活留空白之美。这种留有余地的哲学,或许正是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解压良方。下次打开外卖APP时,不妨想想:这顿晚餐,是满足口腹之欲,还是滋养身心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