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ún rán yī tǐ
成语解释:浑然:完整不可分。融合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。
成语出处:《二程遗书》第二卷上:“学者须先识仁。仁者,浑然与物同体。义、礼、知、信皆仁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诗文、绘画等
繁体字形:渾然一軆
英文翻译:all blend into one harmonious whole
浑:1.水不清;污浊:浑浊。2.糊涂,不明事理。3.全;完全:浑身是劲。浑似(完全像)。4.天然的:浑厚。浑朴。5.古又同“滚(gǔn)”:财货浑浑如泉源。
然:1.对;不错:不以为然。2.指示代词。如此;这样;那样:不尽然。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3.然而:此事虽小,然亦不可忽视。4.副词或形容词后缀:忽然。突然。显然。欣然。飘飘然。5.又同“燃”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体:[tǐ]1.人、动物的全身:身体。体重。体温。体质。体征(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)。体能。体貌。体魄(体格和精力)。体育。体无完肤。2.身体的一部分:四体。五体投地。3.事物的本身或全部:物体。主体。群体。4.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:固体。液体。体积。5.文章或书法的样式、风格:体裁(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,可分为诗歌,散文,小说,戏剧等)。文体(文章的体裁,如“骚体”、“骈体”、“旧体诗”)。字体。6.事物的格局、规矩:体系。体制。7.亲身经验、领悟:体知(亲自查知)。体味。身体力行(xíng)。8.设身处地为人着想:体谅。体贴。体恤。9.与“用”相对。“体”与“用”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,指“本体”和“作用”。一般认为“体”是最根本的、内在的;“用”是“体”的外在表现。[tī]〔体己〕a.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;b.亲近的,如“体己话”,亦作“梯己”。
“浑然一体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形容事物各部分融合得自然协调,看不出拼凑的痕迹。比如你站在山顶眺望一片原始森林,树木、溪流、山石仿佛被同一双手塑造,没有一处显得突兀——这就是“浑然一体”的画面感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生活中哪些场景能体现‘浑然一体’?”举个例子,传统工匠制作的紫砂壶,壶身、壶嘴、壶把的线条过渡如行云流水,握在手中仿佛天生就该长这样。这种设计不仅实用,更传递出一种“不费力”的美感,背后的巧思反而藏得不着痕迹。
为什么人们追求“浑然一体”的效果?我曾观察过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:当钢筋水泥框架刚完成时,整栋楼显得生硬割裂;等到外墙装饰、绿植景观全部到位,建筑突然“活”了过来,和周围环境产生对话感。这让我想到,协调性往往比单一元素的突出更重要,就像好的团队合作不是比拼谁最厉害,而是让不同特质的人产生化学反应。
如何判断某件事物是否达到“浑然一体”?有个简单的方法:试着去掉其中一个部分。比如读一本优秀的小说,如果抽掉某个情节会让整个故事逻辑崩塌,说明作者早已把线索编织成网。反观那些生搬硬套的剧本,少几个场景反而让人更轻松——这种“可拆卸性”恰恰暴露了拼凑痕迹。
现代科技产品其实也在悄悄实践这个理念。智能手机将芯片、电池、屏幕压缩得严丝合缝,用户根本不需要知道内部构造有多复杂。这种“隐形”的技术整合,让普通人能专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,而不是被零件参数困扰。或许未来的创新方向,就是让复杂事物看起来简单到理所当然。
最后分享个有趣现象:当我们在公园看到孩子堆沙堡,他们总是不停地拍打、修补,直到沙堆不再有棱角分明的边界。这种本能般的创作冲动,或许就是人类对“浑然一体”最原始的追求——毕竟完整协调的事物,总能带来视觉与心理的双重舒适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