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àn tiān dòng dì
成语解释:天地受到震动。形容声势浩大
成语出处:陈忠实《白鹿原》第29章:“先生,你的宣言委实是撼天动地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人的声势
繁体字形:撼天動地
英文翻译:shake the universe
撼:摇;摇动:摇撼。震撼天地。蚍蜉撼大树,可笑不自量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什么是真正"撼天动地"的力量?或许很多人会联想到地震、火山这类自然现象。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时,山体崩塌、道路断裂的场景确实震撼人心。但这样的力量往往伴随着伤痛,我们更应关注那些带来积极改变的"撼天动地"。
历史上有哪些事件符合这个成语?不妨看看阿波罗登月计划。当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踏出第一步,全球6亿人通过电视见证了这个时刻。这不仅是科技的突破,更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认知。有趣的是,当年参与计划的平均年龄才27岁,这说明改变世界的力量往往掌握在敢想敢做的年轻人手中。
普通人能创造撼天动地的成就吗?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或许能给我们启发。历经十个朝代,无数不知名的画工在幽暗洞窟中接力创作,用千年时光完成了这座艺术圣殿。有时候,持久积累的平凡努力,反而比瞬间的爆发更具震撼力。这让我想到,与其追求惊天动地的壮举,不如专注做好每件小事。
现代社会中,"撼天动地"是否改变了形式?看看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场景就明白了。当长征火箭拖着尾焰冲破云霄,指挥大厅里此起彼伏的"正常"通报声,构成了科技时代的震撼交响。这种集体智慧凝聚的力量,比单纯的自然伟力更令人振奋。我发现,当代的"撼天动地"更多体现为人类协作产生的突破。
在个人成长中如何理解这个成语?记得邻居张叔退休后自学编程,60岁时开发出帮助视障人士的APP。当用户第一次用语音操作手机时激动落泪的场景,或许就是属于普通人的撼天动地时刻。这启示我们:真正的震撼未必来自规模大小,而在于是否触及心灵深处。每个微小突破都可能成为他人眼中的奇迹。
站在城市高空观景台俯瞰,川流不息的车灯宛如地上银河。这种人类文明造就的壮观景象,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撼天动地?或许在未来,我们既能敬畏自然伟力,也能欣赏人间创造的奇迹,在两种震撼之间找到平衡与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