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o tiān dòng dì
成语解释:大声哭叫。形容极端悲痛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8回:“凤姐儿滚到尤氏怀里,嚎天动地,大放悲声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极端悲痛
繁体字形:嚎天動地
英文翻译:call upon heaven and earth
嚎:1.大声叫或哭:狼嚎。2.同“号(háo)”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“嚎天动地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?它通常用来形容极度悲痛或声势浩大的情景,比如有人突然遭遇重大打击,哭喊声仿佛能震动天地。但具体怎么用呢?举个真实场景吧:比如小说里主角得知亲人去世后,“他跪在灵堂前嚎天动地的哭声,连路过的邻居都忍不住跟着抹眼泪”。这里既体现了情感的强烈,又传递出声音的穿透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成语会不会太夸张了?”其实这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。比如一场重要比赛失利后,观众席上“球迷们捶胸顿足、嚎天动地的呼喊,几乎要把体育馆的屋顶掀翻”。这种表达不仅不违和,反而让读者瞬间感受到现场情绪的爆发力。
换个角度想,除了悲伤的场景,还能用在其他地方吗?我曾在农村见过这样的场景:暴雨夜山洪暴发时,“雷声混着山洪的咆哮,真可谓嚎天动地,吓得全村人都跑到高处避险”。这里用自然环境的力量呼应成语的气势,反而比单纯描写“声音很大”更有感染力。
不过要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更适合书面或文学创作。日常生活中如果朋友弄丢了手机,说“他急得嚎天动地”反而显得用力过猛。个人觉得,现代人表达情感越来越含蓄,这种带有古典色彩的成语反而能在特定场景中成为点睛之笔,比如历史剧台词或怀旧类文章的描写。
最后分享个有趣的观察:现在有些广告会用类似“嚎天动地的促销力度”作为标语,虽然不算规范用法,但确实能快速抓住眼球。这说明语言本身也在不断进化,关键是用得恰到好处。下次当你需要描写某种震撼人心的场景时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,但记得先掂量下情感的浓度是否匹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