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ǎn tiān dòng dì
成语解释: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。形容诚意感人至深。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。形容冤屈极大。
成语出处: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 义柔禅师》:“诸佛出世,说法度人,感天动地;和尚出世,有何详瑞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十分感人
繁体字形:感天動地
英文翻译:Moving the world
感:1.感动:感人肺腑。深有所感。2.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:感谢。感恩。感激。3.中医指感受风寒:外感内伤。4.感觉5.;情感;感想:美感。好感。自豪感。亲切之感。观感。百感交集。6.(摄影胶片、晒图纸等)接触光线而发生变化:感光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什么是感天动地的成语?说白了就是那些让人一听就鼻子发酸、心里发热的词儿。比如“精卫填海”——一只小鸟想用石头填平大海,听着有点傻,但这份坚持谁听了不佩服?现在的人总说“努力没用”,可精卫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感天动地,不在于结果多宏大,而在那份死磕到底的劲儿。
有人问:“愚公移山不就是老头儿挖土吗?怎么算感天动地?”这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。愚公带着全家老小挖山,邻居笑他“自不量力”,可人家说“子子孙孙无穷尽也”。当现代人遇到困难总想着绕道走时,这个成语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:世上最难移的山,其实是心里的畏难情绪。
“卧冰求鲤”听着像自虐?换个角度看就懂了。寒冬腊月脱了衣服化冰抓鱼,就为给生病的继母熬汤。这事放现在可能上社会新闻,但古人是想告诉我们:孝心的温度能融化三尺寒冰。现在年轻人总说“没时间陪父母”,其实孝不孝不在买多贵的礼物,而在有没有把父母放心上。
最容易被误解的是“孟母三迁”。不就是搬家嘛?但细想就发现厉害之处:孟妈妈为了孩子教育,从屠宰场旁搬到书院边。这跟现在家长抢学区房一个道理,不过人家更狠——环境对人的塑造,两千年前的老太太看得比谁都清楚。现在总有人说“寒门难出贵子”,其实差的不是钱,是孟母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。
有个读者曾问我:“这些老掉牙的故事,对现代人还有用吗?”举个真实例子:去年有个外卖小哥边送餐边背单词,最后考上研究生。这不就是现代版“囊萤映雪”?感天动地的本质,是用平凡人的不平凡选择,给所有觉得“来不及”“做不到”的人照进一束光。
说到最后,这些成语就像老酒,越品越有味道。它们教会我们:真正的感动从来不靠刻意煽情,而是平凡人在不认命、不服输的瞬间迸发的生命力。下次遇到难关时,不妨想想那只衔石头的鸟,或者那个挖山的老头——再难的事,只要愿意较真儿,总能凿出条路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