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ǔ pò zhòng rén chuí
成语解释:指众人群起攻击落魄失势之人
成语出处:马烽《吕梁英雄传》第32回:“人常说:墙倒众人推,鼓破乱人捶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分句;指群起攻击失势之人
繁体字形:皷破衆人搥
英文翻译:Beat the drum
鼓:1.打击乐器,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,中间空,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:腰鼓。手鼓。花鼓。2.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石鼓。蛙鼓。耳鼓。3.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;敲:鼓琴。鼓掌。4.用风箱等扇(风):鼓风。5.发动;振奋:鼓动。鼓励。鼓舞。鼓起勇气。6.凸起;胀大: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。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。7.形容凸起的程度高:钱包很鼓。口袋装得鼓鼓的。8.姓。
破:1.完整的东西受到损伤变得不完整:手破了。纸戳破了。袜子破了一个洞。2.使损坏;使分裂;劈开:破釜沉舟。势如破竹。破开西瓜。3.整的换成零的:一元的票子破成两张五角的。4.突破;破除(规定、习惯、思想等):破格。破例。破记录。5.打败(敌人);打下(据点):攻破城池。大破敌军。6.花费:破钞。破费。破工夫。7.使真相露出;揭穿:说破。一语道破。案子已经破了。8.受过损伤的;破烂的:破衣服。房子很破了。9.讥讽东西或人不好(含厌恶意):谁看那破戏!
众:1.许多(跟“寡”相对):众多。众人。寡不敌众。众志成城。2.许多人:听众。观众。群众。众所周知。3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捶:用拳头或棒槌敲打:捶背。捶衣裳。
“鼓破众人捶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生活中其实处处能找到影子。比如公司里有个同事因为一次失误被领导批评,结果平时关系不错的同事突然都开始指责他“粗心”“不靠谱”,仿佛他的错误成了所有人的靶子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鼓破众人捶”现象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总爱在事情出问题后“补刀”?其实这和心理学中的“从众效应”有关。当一个人或事物出现明显缺陷时,旁观者容易产生“踩一脚没有风险”的心理,就像看到鼓面破了,大家都觉得敲几下不会让情况更糟,反而能显示自己的“正确”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区里张阿姨网购的水果到货后发现烂了一半,她在业主群抱怨后,原本沉默的邻居们突然纷纷跳出来说“这家店我早就觉得不靠谱”“贪便宜才会吃亏”。有趣的是,其中好几个人上周还在群里推荐过这家店铺。这种态度的戏剧性转变,正是成语描绘的集体性趋利避害行为。
这种现象完全是负面的吗?我倒觉得要分情况看。当错误确实存在时,适度的批评有助于改进,但若演变成无脑跟风,就可能掩盖真相。比如某明星因绯闻上热搜后,连他十年前捐款的新闻都被说成“作秀”,这种脱离事实的批判就像拿着破鼓当锣敲——声音响亮却失了准头。
如何避免成为“捶鼓大军”中的一员?不妨在开口前问自己三个问题:我了解全部事实吗?我的批评有建设性吗?如果我是当事人会怎样?这三个问题就像给思维按下暂停键,能有效过滤掉盲目从众的情绪化反应。
话说回来,这个成语也给我们提了个醒: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比随大流更重要。就像老鼓匠修补破鼓时,不会因为众人的敲打就丢弃整面鼓,而是会仔细检查破损位置,该修补的修补,该保留的保留。生活中的是非判断,何尝不需要这种既理性又包容的态度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