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ò rán wú shēng
成语解释:默:静默。不声不响,一句话也不说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梁孝王世家》:“于是景帝默默无声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没有声音
繁体字形:嘿然無聲
英文翻译:Silent and silent
默:1.不说话;不出声:沉默。默哀。2.离开书本凭记忆写出来:默书。默生字。
然:1.对;不错:不以为然。2.指示代词。如此;这样;那样:不尽然。知其然,不知其所以然。3.然而:此事虽小,然亦不可忽视。4.副词或形容词后缀:忽然。突然。显然。欣然。飘飘然。5.又同“燃”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“默然无声”这个成语,究竟用在哪里最贴切?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:深夜的图书馆里,所有人都在专注看书,连翻页的声音都轻得几乎听不见。这时有人问:“这里怎么这么安静?”旁边的朋友指了指墙上的标语——“保持安静”,笑着用气声说:“这就是默然无声的力量啊。”你看,不需要大喊大叫,安静本身就能传递态度。
工作中也常有这样的画面。团队会议上,当同事提出一个明显有漏洞的方案,大家面面相觑却没人开口。这时候,领导突然说:“你们的默然无声已经说明了问题。”空气凝固三秒后,终于有人打破沉默:“其实我们有些不同想法……”这种无声胜有声的瞬间,往往比直接批评更有警示作用。
为什么人们会选择不说话?有个有趣的例子:小区业主群里,物业通知要砍掉老槐树改建停车场。往常热闹的群聊突然陷入沉寂,这种集体性的默然无声持续了两天。直到第三天,八十岁的王奶奶发了条语音:“这棵树看着我家三代人长大……”随后群里炸出二百多条反对消息。有时候,沉默不是妥协,而是在积蓄表达的力量。
个人认为,现代人更需要学会“有质量的沉默”。地铁里戴着降噪耳机的年轻人,深夜书桌前独自加班的上班族,还有在公园长椅上喂鸽子的老人,这些默然无声的片段,反而构成了都市生活中珍贵的留白。就像水墨画的飞白技法,适当的沉默能让生活的画卷更有层次感。
下次遇到需要表达立场的场合,不妨试试暂时保持默然无声。就像按下相机的快门键之前,总要留出对焦时间。这种克制的停顿,往往能让接下来的话语更有分量。毕竟语言如同硬币,翻面时那道转瞬即逝的静默,才是决定正反面的关键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