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ūn
  • zhì
  • lá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ūn zhì tà lái

成语解释:犹言群集纷至。

成语出处: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一回:“自登甲科、入仕版,蛇神牛鬼麇至沓来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麕至沓來

英文翻译:come in a throng

麇至沓来的意思

麇:[jūn]古书上指獐子。[qún]成群:麇集。麇至。

至:1.到:至今。自始至终。至死不屈。2.至于:甚至。3.极;最:至为感谢。你要早来,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赶到。

沓:[tà]多而重复:杂沓。纷至沓来。[dá]用于重叠起来的纸张和其他薄的东西(一般不很厚):一沓信纸。我把报纸一沓一沓地整理好了。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成语评论

说到"麇至沓来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。其实它形容的是人或事物接连不断地到来,就像春天的溪水奔涌不息。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新开的网红奶茶店门口,顾客们从早到晚麇至沓来,店员忙得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。

这时你可能想问:"这个词和'络绎不绝'有什么区别?"其实这两个成语就像同卵双胞胎,都表示连续不断的意思。但"麇至沓来"更侧重"群体性聚集"的状态,像是广场上突然聚集的鸽群,而"络绎不绝"则像川流不息的车流,更强调持续性的流动感。

在职场中也常见这样的场景。比如公司推出新福利政策后,人事部的咨询邮件就会麇至沓来。这种集体性的集中反应,用这个成语描述特别恰当。记得去年我们部门调整考核制度时,我的邮箱三天就塞满了200多封询问邮件,那场面真是成语照进现实。

有人可能会疑惑:"现在网络时代还用得上这么文绉绉的词吗?"其实这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。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某条爆款文章下密密麻麻的留言时,用"评论麇至沓来"既保留了文化韵味,又比"刷屏"多了一份雅致。语言就像调色盘,不同的词汇能画出不同的情感色彩。

不过要注意,这个成语更适合描述突然激增的群体性现象。如果只是普通的陆续到来,用"接二连三"会更合适。就像不能用消防水枪浇花,成语也要用得恰到好处。我常建议写作新手准备个"成语备忘录",把这类容易混淆的词汇分类整理,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。

最后分享个观察:在短视频时代,很多传统文化元素正在以新形式回归。就像这个看似古老的成语,当用在描述直播间瞬间涌入的观众时,反而产生了古今碰撞的奇妙效果。语言的活力正体现在这种跨越时空的适应力上,不是吗?

"麇至沓来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