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à lái zhǒng zhì
成语解释:指纷纷到来。亦作“踏来麕至”。
成语出处:清林则徐《札南澳镇饬严办东路贩烟外国船只》:“倘敢抗违不遵,即照前札或用炮轰击,或用火烧,务使创巨痛深,始免沓来踵至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纷纷到来
繁体字形:沓來踵至
英文翻译:Come and go
沓:[tà]多而重复:杂沓。纷至沓来。[dá]用于重叠起来的纸张和其他薄的东西(一般不很厚):一沓信纸。我把报纸一沓一沓地整理好了。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踵:1.脚后跟:接踵而至。2.在后面跟着;追随:踵其后。3.到:踵门相告。
至:1.到:至今。自始至终。至死不屈。2.至于:甚至。3.极;最:至为感谢。你要早来,至迟下星期内一定赶到。
“沓来踵至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接连不断地到来。比如:“周末的商场促销活动一开始,顾客便沓来踵至,收银台前排起了长队。”这里既描绘了人群的密集,也暗示了事件发生的连续性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和“络绎不绝”有什么区别?虽然两者都表示连续不断,但“沓来踵至”更强调“一波接一波”的紧凑感,像是后脚紧跟前脚;而“络绎不绝”侧重的是长时间、不间断的流动。例如网红奶茶店开业时,客人沓来踵至,三天后热度稍退,但依然络绎不绝。
在职场场景中,这个成语同样适用。比如:“新项目启动后,需求文档、会议邀请和客户咨询沓来踵至,团队直接进入高速运转模式。”这种情况既展现了工作量的集中爆发,也暗示需要快速应对的能力。
值得讨论的是,现代生活中“沓来踵至”的现象是否太过普遍?我个人观察到,智能手机推送、社交媒体更新、即时通讯消息确实构成了信息流的“连续轰炸”。这提醒我们需要建立筛选机制——就像高峰期地铁站的导流围栏,既允许人流通行,又避免混乱。
再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“快递柜的取件码从上午开始就沓来踵至,直到晚上八点才逐渐停歇。”这种描述比单纯说“快递很多”更能让人感受到包裹接连到达的节奏感,甚至联想到物流系统的运转效率。
当面对接踵而至的事务时,不妨试试“批次处理法”。就像餐厅服务员不会来一桌客人就进一次厨房,而是集中处理同类需求。这种化零为整的应对策略,或许能让我们在“沓来踵至”的日常中找到呼吸的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