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è gǔ jī fū

成语解释:伶仃瘦骨,多皱的皮肤。形容年老。

成语出处:宋·王炎《病中书怀》诗:“鹤骨鸡肤不耐寒,那堪癣疥更斑烂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老年人

繁体字形:鶴骨鶏膚

英文翻译:like a crane 's bone and a fowl 's skin

鹤骨鸡肤的意思

鹤:鸟,头小颈长,嘴长而直,脚细长,后趾小,高于前三趾,羽毛白色或灰色,群居或双栖,常在河边或沼泽地带捕食鱼和昆虫。种类很多,常见的有丹顶鹤、白鹤、灰鹤等。
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
肤:1.皮肤:切肤之痛。体无完肤。2.表面的;浮浅:肤浅。肤泛。

成语评论

鹤骨鸡肤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拆开来看其实挺形象的。比如:“老张年轻时是个壮汉,如今七十多了,鹤骨鸡肤,走路却依然带风。”这里用“鹤骨”形容他消瘦却挺拔的身形,“鸡肤”则点出他布满皱纹的皮肤,既生动又带点岁月沧桑的味道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词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?其实要看语境。比如一位艺术家被描述为“鹤骨鸡肤却目光如炬”,重点在突出他历经沉淀的气质;而如果说某人“鹤骨鸡肤、神色萎靡”,则更多在强调病态感。成语本身不带绝对色彩,关键在于如何使用。

我曾在医院见过一位老中医,瘦得几乎能看到骨头的轮廓,手上皮肤像风干的橘子皮。但当他给病人把脉时,那种专注的神态让“鹤骨鸡肤”这个词突然有了温度——原来外貌的苍老反而能成为专业感的注脚。

换个角度想,现代社会过度追求“白瘦幼”的审美时,“鹤骨鸡肤”或许能给我们提个醒:被岁月打磨的痕迹本身就有故事感。就像枯山水庭院的石头,沟壑里藏着时光的密码。当然,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,刻意追求消瘦就本末倒置了。

下次在文学作品里看到这个词,不妨多留意上下文。它可能是在铺垫人物命运,也可能在构建特定氛围。比如武侠小说里闭关十年的掌门,或是油画中拄杖远望的老者,这种具象化的描写比直接说“瘦”或“老”更有画面穿透力。

有读者疑惑:为什么选鹤和鸡这两种动物?我的理解是,鹤的修长骨架象征清矍,而鸡的皮肤纹理细密,这种跨物种的比喻组合恰恰创造了陌生化效果。就像用“猫一样的步伐”形容轻盈,中文成语的造词智慧常在这种出其不意处闪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