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ǔ lún tūn zǎo
成语解释:把枣子整个儿吞下,不细嚼辨味。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,不加分析。
成语出处:宋·朱熹《答许顺之书》:“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粗无二致,正是鹘仑吞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形容读书不认真
繁体字形:鶻侖吞棗
英文翻译:Ancient Chinese date
鹘:[hú]隼。[gǔ]〔鹘鸼〕也叫鹘鸠。古书上说的一种候鸟。鸼(zhōu)。
仑:1.条理;伦次。2.“昆仑”的“仑”。
吞:1.不嚼或不细嚼而咽入:吞吐。吞咽。吞噬。狼吞虎咽。气吞山河。忍气吞声。2.兼并,侵占:吞没(mò)。吞并。吞蚀。吞占。
枣:1.枣树,落叶乔木,幼枝上有成对的刺,叶子卵形或椭圆形,花黄绿色。结核果,暗红色,卵形、椭圆形或球形,味甜,可以吃,也可入药。2.(枣儿)这种植物的果实。3.(Zǎo)姓。
小明最近在准备考试,为了赶进度,他一天看了三本教材,结果合上书啥也没记住。朋友问他:“你这种学法,不怕变成‘鹘仑吞枣’吗?”小明挠挠头:“啥意思?”朋友笑答:“就像把枣子整个儿吞下去,尝不出味道——学东西不消化,光图快有啥用?”
这时候问题来了:为什么人们明知道“细嚼慢咽”更好,还是会选择“囫囵吞枣”?其实这和现代生活的节奏有关——开会要速战速决,读书要“五分钟干货”,连看电影都要开倍速。但就像喝速溶咖啡永远品不到现磨的香气,知识不经咀嚼就穿肠而过,留下的只有虚假的“饱腹感”。
记得去年我做项目时,为了抢时间直接套用模板,结果客户指着方案里的常识性错误说:“你们连我们公司主营业务都没搞清楚?”那次教训让我明白:真正的效率不是用秒表计算,而是看最终能留下多少扎实的成果。就像吃自助餐,狼吞虎咽的人往往比细品慢尝的人更早放下筷子。
有人问:“那要如何避免这种情况?”试试“反刍学习法”——每天留15分钟复盘当日所学,像牛嚼草那样反复琢磨。上周教表弟数学,他盯着难题五分钟就要放弃,我说:“你把题目拆成三块,每次只啃一小口。”结果他不仅解出答案,还兴奋地发现了两种新解法。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公园里认真临摹的绘画爱好者,往往比忙着拍照打卡的游客更能记住景致细节。这或许印证了古老智慧——当我们不再被“完成速度”绑架,反而能在过程中收获意外惊喜。就像品茶,注水太快只会烫嘴,慢慢冲泡才能尝出回甘。